為實現我國在2030年完成碳達峰的階段性目標,建築領域積極轉型,推陳出新。綠色建築、生態建築等新型建築模式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它們憑藉先進的節能技術和環保材料,實現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的和諧共生。長江之畔,這座城市的母親河親眼見證了濱江建築文化的深厚底蘊與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獨特貢獻。
7月26日下午,南京工業大學暑期研學實踐團隊與長江航運公安局南京分局江寧派出所民警,在閱江樓西側江岸邊集合。活動中,江寧派出所民警向同學們詳細講述了長江南京段的悠久歷史、生態環境改善及長江大保護的基本情況,並巧妙地運用了無人機進行航拍,生動直觀地展現了長江濱江建築的獨特風貌與長江風光帶的自然美景。隨後,江寧派出所民警與研學團隊的同學們一同乘上公安巡邏艇,沿著長江的碧波,向著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進發。
活動現場合影
“經過持續四年多的禁漁整治和長江大保護專項行動,長江生態正逐漸恢復,江豚躍出水面的場景已不再是奢望。”江寧派出所的民警説道。這一變化,與濱江建築文化所承載的綠色低碳理念不謀而合,從閱江樓到揚子江國際會議中心,從木質建築到新型低碳材料建築,無不踐行了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的生態發展理念。研學團隊中的王同學説:“我們一路駛來,不僅僅是行駛在長江的航道上,也是行駛在歷史的航道上,是濱江建築文化的發展史,亦是生態文明的進步史。”
活動現場
當日傍晚,由南工大研學團隊與江寧派出所民警組成的生態文明宣講團,在魚嘴濕地公園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宣講。研學團隊的同學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遊客普及濱江建築文化、綠色低碳理念;民警也通過生動鮮活的案例,闡述了長江大保護的重要性,並向過往群眾開展防溺水宣傳,教學救生圈的使用方法,還邀請了南京工業大學防災減災社會實踐團隊的成員指導溺水急救心肺復蘇的方法,過程中結合了假人演示操作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公眾在江邊遊玩時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同時,宣講團精心設計的公益調查問卷在公園遊客中發放,問卷內容廣泛而深入,既囊括了濱江建築的古今變遷,又涵蓋了長江大保護、防溺水的相關知識,讓遊客們在參與中收穫知識、享受樂趣。“沒想到吃完飯散個步還能學到這麼多有趣的知識,這可都是在學校裏學不到的。”一名小朋友興奮地説道。
活動現場
此次實踐活動,以濱江建築文化為紐帶,串聯起了綠色低碳發展的廣闊前景,通過實地考察、宣講交流等形式,不僅加深了公眾對濱江建築文化的了解與認同,更將綠色發展理念、長江大保護深植于每名同學和遊客的心中。(文/圖 侯悠然 黃興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