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演員見證崑曲的傳承與創新
來源:新華日報  |  2024-10-17 09:49:57

  原標題:戲服“開箱”,“變”與“不變”之間尋妙處——國家一級演員眼中的崑曲傳承與創新

國家一級演員見證崑曲的傳承與創新

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演員二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趙于濤講述崑曲的傳承與創新。

  南京市朝天宮江寧府學舊址內,悠揚婉轉的崑曲聲不時傳出——這裡是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在市中心高樓大廈環抱中,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更顯幽深靜謐。近日,《新華日報》記者跟隨省演藝集團昆劇院演員二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趙于濤的腳步,走進昆劇院服裝間。在這裡,他要進行一次不一樣的“開箱”。

  戲曲界新年首場演出被稱為“開箱”,而這次趙于濤要開的則是戲服箱。打開箱子,一件件或精緻華美、或考訂講究的戲服呈現在《新華日報》記者眼前。從《牡丹亭》到《世説新語》再到《瞿秋白》,從服飾特點談到劇目創新……透過趙于濤的講述,崑曲百年接力傳承的故事逐漸清晰。

  一襲水袖丹衣,一曲醉人驚夢。《牡丹亭》是崑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劇目,其中的服飾之美,也常被人津津樂道。“你看,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服裝都是以淡色面料為底,綴以素雅的花卉和線條,展現的正是崑曲追求的淡雅意境。”趙于濤介紹,《牡丹亭》誕生400多年來,有眾多的傳承演繹版本,但是江蘇崑曲對劇目、規則和審美理念的傳承始終弦歌不輟,“如果從服裝上看,不同版本的戲服繡的花卉以及花卉的排列可能都略有改變,但淡雅的風格一定是不變的。”

  崑曲藝術的發展與演進,既要靠傳統經典的新演繹,也需要立足時代的新創作。2018年,省演藝集團昆劇院與石小梅崑曲工作室聯手,基於南北朝時期的《世説新語》打造新的崑曲劇目。如何用600多歲的崑曲演繹“更古老”的傳世名作?劇目既秉持南昆一以貫之的典雅、細膩、精緻表演風格,遵循崑曲“一桌二椅”的古典舞臺樣式,又不完全拘泥,在表演、服飾等多方面都有不少新探索。“為什麼説這部劇目是‘新戲老做’?因為表演和舞臺呈現都按照老傳統來做,所以雖然是新‘捏’出來的一台戲,觀眾看起來卻感覺很純正。”趙于濤説。而欣賞現代崑曲《眷江城》《梅蘭芳·當年梅郎》《瞿秋白》等多部現代戲時,觀眾又驚喜發現,作為我國藝術上最為成熟精緻的古老劇種,崑曲同樣可以演好現代戲。

  現代昆劇《瞿秋白》是江蘇崑曲近30年來創排的首部革命題材現代劇目。崑曲表演講究規範的程式,舞臺上一歌一舞皆有規矩、一翻一撲不離程式。但《瞿秋白》這部劇題材的特殊性,決定了舞臺表演必然要衝破程式的束縛。“比如,水袖不能用,身段要調整,明清服飾要變成現代服飾……”趙于濤指著挂在衣架上的戲服細説不同。在保持唱念不變的基礎上,《瞿秋白》充分吸收現代戲劇的表現手法,程式被重構為符合當代口味的走位和表演,創新呈現人物間的感情,表達出對現代性的追求和對人性的挖掘,崑曲現代戲的新路由此越走越寬。

  在一次次的突破與創新中,趙于濤等當代崑曲人也會時常面對這些問題:傳統與創新的尺度在哪?哪些要堅持,哪些要變革?在他看來,崑曲藝術的與時俱進,一直在“變”與“不變”之間。“‘變’其實是崑曲發展的常態,而‘不變’的是我們對‘南昆風度’始終如一的堅守。守正創新,就是要在戲曲的‘老規矩’與‘新創造’間尋找融通途徑,真正把崑曲越做越好。”

  從創新劇目全國巡演場場爆滿,到崑曲展演周頻頻進學校、進博物館,再到經典劇目首次在世界著名藝術節上斬獲大獎……古老的崑曲正在煥發新的時代光彩,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的生動剪影。(新華日報 記者 顧敏)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