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當代美術館“空間生産力”項目“繪造社:飛屋”亮相奧體中心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4-10-28 17:23:08

  10月26日,經過一天的“空間生産:美術館的城市賦能和價值傳播”學術討論會後,蘇州當代美術館在蘇州工業園區奧體中心商業廣場負一樓中庭舉辦了“繪造社:飛屋”項目的開幕儀式。來自上海、廣州、南京、杭州以及蘇州本地的各大高校、藝術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媒體代表、建築與藝術愛好者一百多人出席了開幕活動。

蘇州當代美術館“空間生産力”項目“繪造社:飛屋”亮相奧體中心

“飛屋”成品圖

  在開幕儀式上,繪造社創始合夥人、建築師李涵分享了他對“飛屋”項目的獨特感受。他表示,“飛屋”是他迄今為止完成的項目中,在精神上最貼近民間建造手法的一個,正是這種“縫縫補補”的脆弱性才産生了美妙的感覺。而對於項目能否平安實施的擔憂,李涵幽默地回應:“我相信沒什麼是一卷膠帶解決不了的,有的話就兩卷。”

  本次“繪造社:飛屋”項目不僅再現了老屋的脆弱生命力,更引發了觀者對城市化進程、空間生産與社會記憶的深刻思考。

蘇州當代美術館“空間生産力”項目“繪造社:飛屋”亮相奧體中心

活動現場

  “繪造社:飛屋”是蘇州當代美術館2024年初發起的“空間生産力”系列第七項目,本次項目反映了繪造社獨特的研究創作方法,他們聚焦于將日常建築轉化為藝術裝置,探索民間自建的形式語言、建造方式,以及其對建築學的意義。項目通過對蘇州老屋的深入探索,重構了傳統民居的形態,呈現出對傳統民間建築的獨特視角,借助獨特的藝術表達,帶領觀眾重新審視這一承載歷史與生活記憶的空間。

  搭建過程歷時三天,超過20人參與,整個裝置由1575張卡紙和1000多米膠帶拼接而成,使用了近百根尼龍繩穿過卡紙與膠帶固定而成的孔洞,將吊起的紙質建築塊面通過尼龍繩的拉扯而成形。

蘇州當代美術館“空間生産力”項目“繪造社:飛屋”亮相奧體中心

活動現場

  蘇州當代美術館認為,城市的每個“空間”不僅是生活的載體,還是城市文化與情感的容器,更應該是當代人思考的對象。因此,他們依託蘇州多樣的城市功能載體與情感空間實施豐富的項目活動,在一個暫沒有實體場館的“美術館”中打造了一座“無邊界美術館”,為大眾製造從自己熟悉的情境出發與藝術相遇的機會,使美術館成為不同領域、不同人群在今日生活中的連接點。

  “飛屋”作為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通過探索蘇州老屋民居的歷史與空間,展現了城市記憶與當代生活的交織。作品中,以懸浮的老屋形象喚起人們對傳統建築和歷史記憶的反思,借助脆弱的紙質材料與漂浮的狀態,生動傳達出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脆弱卻頑強的生命力。這種象徵性的懸浮狀態不僅是對城市化進程中的歷史與文化割裂的回應,也是對當代人如何在現代城市中找到歸屬感的深刻思考。(文/圖 蘇園軒)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