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來,南通市海門區四甲鎮依託“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工作,錨定項目進入、落地、發展三大中心環節,全面統籌政法各方力量,切實推動多元參與、融合賦能,打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有效激活鄉村振興動能,實現服務靠前、人心凝聚、和諧善治的基層治理格局。
變“等上門”為“送上門”,群眾需求和法律服務相“融”。四甲鎮協調轄區司法所、法庭、法律服務所成立“法律服務工作團”,堅持雙週訪企“法治體檢”,針對轄區各企業不同經營領域,圍繞勞動用工、風險管控、環境保護等熱門話題,提前研判擬定“體檢清單”;走訪中,與企業負責人面對面交流,“把脈問診”企業生産經營情況,開展企業法律服務需求調研,對企業負責人的法律諮詢有問必答,進行“法治吹哨”;及時進行風險評估和預警提示,現場一對一齣具《企業運行法律風險隱患“體檢報告”》,將法律保護關口前移,促進企業依法決策、依法經營、依法維權,“治病于未發”。截至目前,已累計為企業出具“法治體檢報告”18份,提出法律意見建議24條,有效延伸法律服務觸角,切實推動法律資源下沉、服務進門。
變“獨奏曲”為“協奏曲”,社會力量和專業團隊相“融”。四甲鎮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引領,建立“訴調解紛驛站”和鎮村兩級“融和法庭”,健全協調例會、巡迴調解、委託調解等制度以及定期指導、聯合法治宣傳教育,人民調解協議案件審理、突發事件應急聯動等機制;組織法律法規、調解業務知識培訓4場、模擬法庭觀摩1場,轄區“法律明白人”,農村老黨員、退役軍人、退休幹部陸續被吸納為各村居專業“解紛人”,基層調解“觸角”進一步抵進村居末梢;在全區率先推動“融和法庭”實體化運行,有力促進轄區調委會與人民法庭的“同頻共振”;針對部分糾紛當事人奔波不便的實際困難,探索構建了“線上調解”工作模式,將法庭“搬”至家門口,將服務送到田間地頭。2024年以來,已成功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4起,處置時間均未超過30日,其中涉企矛盾13起,涉及金額299萬元。
變“單維度”為“多維度”,協商議事和基層善治相“融”。四甲鎮形成“行業專家論據,代表委員説理,村居幹部通情,司法所長明責,融和法官釋法”的“協商議事工作法”,聯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職能部門專家,在推進項目建設資源整合、風險聯控、糾紛共治、難題同解過程中,聚眾智、匯合力、謀良策,取得了優勢互補、效能疊加的良好效果。2024年8月,四甲鎮高效化解了一起羊場搬遷糾紛,不僅為轄區總投資1600萬元的“冷鏈倉儲項目”落地建設解決了土地騰退梗阻難題,也為村居生態環境保護創造了有利條件。鎮獸醫站站長作為資深農技專家,不僅主動參與羊羔數量清點、查看生長情況,還提出了羊羔搬遷損耗、補償標準等專業參考意見;人大代表王光玉作為致富帶頭人、“法律明白人”,結合自身多年從事水産養殖積累的豐富經驗,政協委員謝飛依託其多年實施項目建設優勢,從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精細化管理的必要性角度進行指導、勸誡,不僅成功化解糾紛,也為項目後續推進“量身定制”了一攬子方案。(文 劉施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