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擊鍵盤,輕點滑鼠,他能在千里之外精準定位潛逃32年的外省逃犯;調閱視頻,比對圖片,他能輕鬆勾勒出犯罪嫌疑人的行蹤軌跡……擁有如此技能的是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泰興市公安局指揮中心主任張勃。近日,媒體一行集中走近張勃,了解其從一名普通民警成長為“合成偵查”專家的歷程。
張勃工作中
張勃的家鄉遠在四千公里之外的新疆,18年前,從警校畢業的他,步入泰興警營,被分配在與城區相距40多公里遠的古溪派出所。由於語言不通和工作經驗不足,張勃一時難以適應環境。母親得知他面臨困惑後,專門來到泰興寬慰他,警察父親的來電也給他打了“強心針”。
張勃(左)和同事討論案情
那一年,張勃所在轄區周邊多個鄉鎮連續發生了電灌站電機被盜案,由於線索有限,案件遲遲未破。“新兵”張勃主動琢磨起這起案件,利用現有的線索,通過警務平臺進行信息搜索,尋找案件的突破點,並將幾起同類型案件進行串並,撰寫分析研判報告。報告引起上級的重視,民警很快就抓獲一名外省有盜竊前科的犯罪嫌疑人,順勢打掉一個盜竊團夥,13名涉案人員落網,成功破獲泰興及周邊五個縣市的系列盜竊電灌站案件100多起,案值40多萬元。
嘗到信息預警“甜頭”的張勃,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和樂趣,很有成就感,“正是這種成就感,讓我不放過任何一件小案,偵破後再反復復盤、研究,力爭讓數據會説話、多説話,民警少跑腿。”張勃不久被選調到市局刑偵大隊,專職案件信息研判工作,從此,他在信息海洋裏開啟了研判分析的加速度,平均每週就能出破案線索20多條,落查精確率100%。
2014年10月,泰興市公安局成立合成作戰中心,張勃擔任具體負責人。面對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張勃點點畫畫,就能繪製犯罪分子逃跑的路徑,準確定位犯罪分子的藏身之處,為實施抓捕提供精確“坐標”。
2024年3月的一天,民警走訪發現一外地男子行跡可疑,無身份信息證明,隨身物品也很少。信息上報後,張勃立即對該男子的行蹤進行了全方位、多維度的數據分析,發現該男子刻意偽裝後冒用他人身份來泰,進一步研判發現該男子的體貌特徵與一在逃人員十分相似,且已去往貴州。泰興警方迅速成立工作專班,尋跡追蹤,並在貴州警方的協助下,將涉嫌搶劫、已潛逃32年的逃犯翁某某抓獲。
插上“合成作戰”的翅膀,張勃以每天破獲0.8起案件、每週研判抓獲5名犯罪嫌疑人、每月提供150次研判服務的“泰興公安速度”奮勇前行。據不完全統計,從警18年,張勃通過網上研判,破獲各類案件3000余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2700余名,其中網上逃犯900余名,助力泰興市公安局收穫“全國追逃工作先進單位”殊榮,其本人被評為全國優秀人民警察。 (文/圖 葉帥榮 陸裕順 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