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藏家不畏生活波折潛心藝術 “怪才”沈文惠辦展“有福同享”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4-11-18 10:15:36

  金陵藝術品玩家裏,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南京市雨花石協會副秘書長沈文惠,在民間藏品把玩界算是一位響噹噹的人物。

  11月16日上午,“沈文惠藝存——三癡堂書畫、雨花石、蛐蛐類藏品展”在南京雞鳴寺書畫院開幕,盡顯書畫之美韻、雨花石之奇妙、蛐蛐之雅趣。江蘇省揚子書畫學會會長王振山、南京雨花石協會會長戴康樂、文藝評論家張瀾濤、書法家白景太等出席活動。南京博物院金牌講解員沈小雪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上,王振山會長、戴康樂會長分別致辭,他們對沈文惠在藝術上的不懈追求、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給予褒獎。沈文惠致答謝辭,感謝各方對展覽的加持。

南京藏家不畏生活波折潛心藝術 “怪才”沈文惠辦展“有福同享”

雞鳴寺書畫院

  寫字作畫 一幅一詩直擊人心

  幼年的沈文惠,成長于書香門第,受父輩及親屬文風影響,沉迷于翰墨,每日捉筆臨帖,打下紮實基礎。

  沈文惠的書法,用筆圓潤,慣以雄渾樸拙的風格顯示祥瑞之氣,從而打破了運筆呆板的格局。在墨色的表現上,他以濃墨為主,使作品散發出濃郁的雄厚之氣。繪畫方面,他的風格與已故畫家朱新建的作品頗為接近,融合了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韻味與現代審美元素。

  他的書畫組輯《莫把諸事放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男人一生中的深刻領悟》等作品,以簡練、誇張而又富有表現力的線條,勾勒出人物的神態和情感,同時巧妙運用色彩和墨色變化來增強畫面的層次感和節奏感。他的作品既有文人畫的雅致,又不失現代藝術的創新精神,以及風趣幽默的特質。

南京藏家不畏生活波折潛心藝術 “怪才”沈文惠辦展“有福同享”

沈文惠致答謝辭

  此次沈文惠展出的書畫作品《七律·長征》《前赤壁賦》《志在雲天》《境由心造》《史話蛐蛐》等,引人入勝。很多觀眾在作品前駐足賞畫念詩,一幅畫一首詩,直擊人心。

  藏友韋德璞曾不吝筆墨撰寫《金陵怪才沈文惠》一文,對名號“三癡堂主”的沈文惠作了一番評點。韋老説沈文惠是“琴棋書畫俱佳,詩書禮儀皆通”的多棲藝術家,活脫脫的“金陵怪才”。

  以石寄情 尋求寧靜感受堅韌

  此次展出的雨花石作品《濕地風景》《洪福齊天》《布袋羅漢》等,五彩斑斕、絢麗多姿,美在自然、美在天成。其中冰清玉潔的《太湖漁歌》藏石,令人拍案叫絕。

  作為南京雨花石協會副秘書長,沈文惠玩石頭自然也是高人。他曾淘得一枚玉質天成的如意石,左看右看,發現其有船的形狀,腦海裏頓時閃過太湖的畫面。

  這塊石頭長4.9釐米、寬3.9釐米,石中兩色搭配,乳白色與綠色,石面乾乾淨淨、透明透亮,給人瑩潤如酥、空靈晶澈、蒼翠欲滴之感。石頭的整個畫面就像是太湖,在湖的左面呈現出一條綠色的小船,船上有兩個清晰可見人影,就是這兩個身影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讓人想起范蠡與西施的愛情故事。 

南京藏家不畏生活波折潛心藝術 “怪才”沈文惠辦展“有福同享”

小朋友著迷雨花石

  沈文惠與藏友柏貴寶等就這塊石頭交流多時,最終為其確定《太湖漁歌》之名。柏貴寶説,端詳這件作品,耳旁便會響起名曲《太湖漁歌》那優美動聽的曲調。

  沈文惠在書畫創作、雨花石收藏中,分飾自己扮演的一個個角色,他的成功,還取決於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他的歲月日常中,“吹滅讀書燈,一身都是月”,當是常態的寫照。

  開幕式上,生活在廣州的女兒佳佳專程趕來為父親加油。看著忙得滿臉是汗的父親,她有些心疼,但她知道父親這個展覽也是為懷念媽媽而舉辦的,所以,累在身體,寬慰在心靈。

  呵護昆蟲 喜鬥蛐蛐玩得痛快

  沈文惠坦誠地説,他喜歡書畫、收藏、雨花石乃至昆蟲,不僅僅是為了物質的積累,更是為了追求精神上的愉悅和寄託、內心的平靜與超脫。“我來這個世界就是尋找快樂的。所謂玩物喪志的理解是某些人的邏輯,而我則把它理解為境界。”他説。

  鬥蛐蛐是市井生活的一種。不同的人在這個細碎的角落留下自己的故事,從鬥蛐蛐中尋找到生活的小幸福。在南京,玩蛐蛐的人雖是小眾,但也有市集。鋻於沈文惠人緣好、又專業,蟲友們就指望他挑頭籌建“南京蟲友會”並任會長。

  近些年來,他在首屆中國蟋蟀網城市對抗賽率南京隊奪冠,第17屆金陵杯蟋蟀爭霸賽等比賽中奪冠,捧回一座座獎盃。

南京藏家不畏生活波折潛心藝術 “怪才”沈文惠辦展“有福同享”

展覽現場

  這次展覽融入蛐蛐類藏品,觀眾看到了沈文惠蛐蛐世界的“千軍萬馬”。“紫殼天獨、烏頭將軍、青衣白牙、真黃麻頭、淡青一色”等蟲品,觀者目不暇接。他辦展就是想傳達一個理念:玩蛐蛐還是飼養者自行捕捉,而非從市場上購買更有意義。

  金陵“三癡堂主”沈文惠,以近乎“癡心妄想”的方式,持之以恒地昇華自己的精神追求。面對藏品展被大家喜歡,他也在思考: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了。人們需要享受藝術的背後,其實是時代的需要。各種藝術形式的呈現,能讓人從中看到振奮的力量,這些可以支撐他們在或平凡或瑣碎的生活裏有寄託有夢想。(文/圖 范素麗)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