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公路學會交通文化工作委員會發佈了2024年度“最受歡迎古道”名單,共有25條古道成功入選。江蘇省共有塔山古道、軍嶂古道、黃龍峴千年古官道、孔望山遊步道、漢北線、黃河故道(沙河西路)等6條古道上榜。
塔山古道
塔山古道年代為西元1191年(宋代),長度為0.45公里,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南塔山。塔山古道是江蘇省擁有確切記載的古道,距今已有830多年曆史。
塔山古道
現存的古道長約450米,寬2.6米。古道東側摩崖上矗立的石碑上的《新設山路記》,記錄了金人和海州人民開山築路的史實。古道連接著古城海州和名城板浦,是北方人進入南方城市揚州、淮安、建康等地的重要過渡之地。這一古道在歷史上承載著重要的商貿往來和軍事防禦功能,是江蘇珍貴的歷史遺産之一。
軍嶂古道
軍嶂古道具有數百年乃至上千年曆史,長度約為20公里,位於無錫市濱湖區梅梁湖東岸丘陵腹地,見證了當地山民生活的軌跡。
軍嶂古道
古道是先民開築的山路,有泥路、碎石路和石階路等,主道鋪有石塊,寬約三尺,輔道稍窄,曾是軍嶂地區山民進出市區的重要運輸通路。古道上廟宇名為成性寺(人們習慣地稱為龍寺),位於生態園深谷底部。傳説宋高宗趙構南逃時曾避難於龍寺,明建文帝被叔叔朱棣打敗後也曾避難於龍寺,這些歷史傳説賦予了軍嶂古道更多的故事色彩。
黃龍峴千年古官道
黃龍峴千年古官道年代為西元229年(三國時期),長約4公里。該古道位於金陵茶文化旅遊第一村——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黃龍峴茶文化旅遊村內,是原先當地村民進入南京中華門的一條山道,也是皖南進入南京城必經的山道之一。
在原址新建的黃龍峴千年古官道
以交旅融合為切入點,該村建設了千畝茶園觀光道、千年古官道、仙林竹蔭道、詩畫黃龍潭等“四道一潭40景”以及晏公典故為主的“龜山十二景”等旅遊景觀,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旅遊業態。
孔望山遊步道
孔望山遊步道年代為東漢,長度為1.5公里,位於連雲港市海州區鹽河南路198號孔望山景區。
孔望山遊步道
穿過龍洞題刻廣場,在海水常年沖刷所形成的天然海蝕洞旁,遍佈著歷代名人題刻,年代跨越宋元明清,字體包含真草隸篆,對研究海州地方史以及中國書法歷程都有著重要影響。步道旁有東漢圓雕石像,距今有近2000年的歷史。透過金鑲玉竹林,能看到國家級文保單位——東漢佛教摩崖造像,它的發現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論證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據。
漢北線
漢北線年代為1820年(清代),長度為3公里,位於徐州市銅山區漢王鎮大北望村。
在原址新建的漢北線
漢北線原為郝姓人家鋪設的道路,郝家大院是當地郝姓大戶的宅院,始建於清代晚期,距今已有200餘年歷史,原佔地面積4710平方米,建築面積1740平方米,有房屋102間。1949年1月15日至1949年3月21日期間,宅院成為渡江戰役總前委、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部的聯合指揮機關,後被確定為省級文保單位,現已成為全國知名紅色路線。
黃河故道(沙河西路)
黃河故道(沙河西路)年代為1851年(清代),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沛縣。1851年,黃河從蟠龍集決口後入沛境,形成了如今的故黃河——大沙河。
在原址新建的沙河西路
行人沿故黃河西岸大堤通行,形成了沙河西路黃河故道這一百年古道。2015年,沛縣人民政府沿黃河故道修建了253縣道沙河西路,沿線分佈著龍固八拱橋、劉邦村沙河橋、鹿樓鎮韆鞦集等多處古跡。其中,龍固八拱橋始建於1935年春,全石結構,杉樁基礎。劉邦村沙河橋是一座有古風漢韻的農橋,該村因漢高祖劉邦曾在此居住而得名。(新華日報·交匯點 記者 田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