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通市海門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法律服務、法治宣傳、矛盾化解等工作中,架起法治的橋梁,精準服務群眾,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不斷提升司法行政為民成效。
搭建法律服務“連心橋”
強化法律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元需求。海門區緊扣“法援惠民生”主題,按照“應援盡援”的法援宗旨,拓展法律援助申請渠道,暢通法律援助申請途徑,增加法律援助案件數量;完善律師值班制度,落實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持續提升法律援助服務質效;組建專業高效的公益法律服務律師團,結合不同企業、不同行業職工需求情況、婦女兒童權益維護情況等內容,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推進法律諮詢、法治宣傳、協商調解、法律援助等服務,“零距離”為人民群眾維權保駕護航。海門區司法局、區律師協會在區人民醫院門診大廳,創新設立“法律公益服務門診”,送法進醫院,服務到病房,讓患者在就醫的同時,就能挂上法律服務的“專家號”。
法律公益服務進醫院為群眾提供法律諮詢
搭建法治宣傳“便民橋”
強化法治宣傳教育,提升全民法治素養。海門區深入推進“八五”普法,紮實開展“1名村居法律顧問+N名‘法律明白人’”行動,加強法治文化陣地建設,打造法治廣場、法治長廊等普法陣地,並定期依託各普法陣地開展法治宣傳和法治文化活動,推動法治宣傳教育進農村、進社區、進機關、進企業。海門兩大法治藝術團“法之韻”、“百合”藝術團,創新普法宣傳形式,編創了一系列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法治文藝節目,把“法言法語”變成“鄉言鄉話”,通過歌舞、詩朗誦、小品、海門山歌等多種形式宣傳憲法、民法典、法律援助法等內容,將法律之聲傳遍大街小巷。
“法律明白人”開展法治宣傳
搭建矛盾化解“和諧橋”
強化糾紛調解,築牢基層治理和諧根基。為維護社會穩定,推進平安法治建設,海門區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充分發揮網格員紮根一線的地域優勢,在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開展矛盾糾紛專項排查,確保做到矛盾糾紛發現在萌芽,解決在初期,化解于日常;做優“楊大姐工作站”調解品牌,通過跟老百姓“説句心裏話”和“調解+志願服務”“調解+心理諮詢”“調解+法律宣傳”的模式,創新形成“三心三意”工作法,不忘初心、保持耐心、秉持公心,用誠意、善意、暖意真情服務群眾,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化解在基層。(文/圖 王鋒 崔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