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向海而生、因港得名。開放是連雲港最大的特色,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連雲港已將“開放”融入基因。
2025年的連雲港市人代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連雲港將以制度型開放引領高水準對外開放,強化重大開放平臺功能,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4年,連雲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實施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行政審批提速提效,“綜合查一次”入選全國數字化監管典型案例,全省首創市縣鄉一體化綜合執法平臺,調整擴容涉企“免罰輕罰”清單,“高效辦成一件事”辦結率居全省前列,建成省內首家電商信用服務平臺。出臺民營經濟“23條”,新增“四上”企業1400余家,經營主體總數突破78萬戶。組建市海洋集團、人才集團,4家國企獲批AAA主體信用評級。設立市産業投資基金,新增專精特新專板掛牌企業61家。
2024年是連雲港成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40週年,連雲港市舉辦沿海開放40週年系列活動,開啟“一帶一路”強支點建設新篇章。
40萬噸礦石碼頭、1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實現常態化作業,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徐圩港區疏港航道、皮帶機廊道等工程開工,智慧立體車庫投入運營。港口吞吐量3.46億噸、集裝箱量669萬標箱,整車出口突破35萬輛、外貿量居全國第三。與上港集團簽訂港口入股合作協議,徐連集裝箱調運分中心投用,新開加密集裝箱航線10條,“連申快航”達12.5萬標箱。中哈物流基地、東門無水港完成集裝箱量58.5萬標箱,上合物流園6個海外倉投入運行。落實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成果,中歐(亞)班列集結中心獲批建設,國際班列開行突破900列,過境業務全國領先優勢持續鞏固。阿克套港集裝箱樞紐項目開工,新亞歐陸海聯運數據通道項目入選國家數字化轉型工程。徐圩港區、航空口岸擴大開放通過國家驗收,機場國際航線開通。
自貿試驗區形成36項制度創新成果、9項獲全省推廣,國際活鮮保稅集散中心等項目落地運行,跨境電商交易額實現翻番。成功承辦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論壇(連雲港)2024年大會。南北結對幫扶縱深推進,錫連專精特新産業園、惠榆智慧信息産業園開工建設,上能電氣等産業合作項目投産。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2025年工作意義重大。連雲港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固定資産投資增長6%,批零住餐貿易額增長9%,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2.65%,實際使用外資與外貿進出口提質增效,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高於省控線,生態環境品質、低碳發展等指標完成省定目標。
厚植高水準對外開放新優勢,築牢“一帶一路”強支點。連雲港將持續打造標杆和示範項目。深化跨裏海國際運輸走廊建設,著力提升中哈物流基地、“一帶一路”供應鏈基地能級,加快推進東門無水港9條寬軌鐵路工程,建成阿克套港集裝箱樞紐一期項目。推動上合物流園集裝箱場站一期主體完工,設立內陸友城友園沿海辦事處,共享海外倉儲設施資源。完善新亞歐陸海聯運數據通道功能,建成連霍口岸雙向數據走廊,加快中歐(亞)班列集結中心建設,對接中吉烏鐵路、中蒙俄經濟走廊,拓展雙向班列貨源,開行國際班列900列以上。
加快構建高效暢通綜合樞紐。深度融入“水運江蘇”建設,加快推進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徐圩港區疏港航道、20萬噸級智慧化集裝箱碼頭等項目,推動宿連航道整治工程連雲港段完工,打造更加暢達的海河聯運通道。優化“連申快航+鐵路”等多式聯運體系,深化與隴海沿線城市陸港合作,新開加密集裝箱航線8條,港口吞吐量、集裝箱量分別增長6%、7%。實施連徐淮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項目7個,推動連淮高速改擴建工程主體完工、連宿高速徐圩至灌雲段建成。完善花果山國際機場功能,優化國內國際航線。
著力提升開放平臺能級。實施開發區高品質發展行動,強化公共平臺、綠色能源等配套,全市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産值增長超10%。推動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新增制度創新成果30項,打造長三角重要汽車出口基地,擴大進口海鮮、水果等交易規模,完成大宗商品貿易額1200億元。加快培育中間品貿易、服務貿易等外貿新增長點,開拓“一帶一路”沿線、葡語國家等新興市場,強化與電商龍頭企業合作,積極佈局海外倉,完善東海“晶貿通”服務平臺功能,培育跨境電商産業帶5個,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30%。高水準承辦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論壇(連雲港),辦好公共安全科技裝備展,進一步擴大展會國際影響力和綜合效應。
聚力推動項目招引建設。優化“1+742+N”招商體系,組建招商公司,推行“市場+資源+場景”招商新模式,開展産業鏈精準招商、資本招商、展會招商和以商引商,完善項目流轉成果分成制,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超1000個,當年開工率超50%。強化與跨國公司雙向交流,推進外資擴量提質。用足用好“兩重”等政策,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系統謀劃一批打基礎補短板項目,優化項目全生命週期管理服務,加強土地等要素保障,完成重點産業項目投資1500億元。(新華日報·交匯點 記者 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