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舉行的江蘇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樞紐”建設推進會指出,新的一年,江蘇要把堅守實體經濟、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作為強省之要。要更大力度推進重大科創平臺建設;更大力度發展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作為江蘇金融業一支重要的“主力軍”,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緊跟江蘇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凝心聚力、再啟征程,在積極服務傳統産業升級、新興産業壯大、未來産業培育中,不斷拓寬特色鮮明的科技金融高品質發展之路。
依託“中樞大腦” 技術“軟實力”成融資“硬通貨”
趕訂單、忙生産,走進位於江蘇鹽城的江蘇坤泰機械有限公司的裝配車間,加工製造設備和檢測設備一刻不停持續運轉,工作人員正在抓緊研發、生産2025年開春剛接到的芳綸UD訂單。江蘇坤泰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深耕柔性材料複合、裁斷一體化智慧設備研發與生産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年來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力求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2025年春節前,該公司各項研發項目正如火如荼地穩步推進,為搶佔市場先機,提前謀劃2025年業務佈局,企業亟需大量資金用於原材料採購、設備維護保養以及研發團隊激勵,但在短期內難以找到合適的擔保方式。了解到企業資金需求後,興業銀行南京分行下轄鹽城分行綜合評估,摒棄傳統的信貸評估模式,依託興業銀行特有的科創企業融資“法寶”,配合專為優質科創企業量身定制的“興速貸”産品,為企業打開了融資大門。
生産車間
據悉,2024年興業銀行南京分行應用技術流模式共審批客戶近1500戶,審批金額近1450億元,對初創型、科技型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進行了精準畫像,極大提高了對科技企業的專業化金融服務水準。
差異化服務 政策“含金量”變企業“生産力”
在江蘇泰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江蘇海宇機械有限公司最近正在進行新設備採購更新,他們剛剛獲得了“新年大禮”——820萬元設備更新貸款。為這家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貸款的正是興業銀行南京分行下轄泰州分行,泰州分行通過“精準調研+産品適配+政策賦能”三位一體模式,幫助了企業實現大規模設備更新的願望。
生産車間
從2024年開始,江蘇發佈多項政策,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緊跟政策步伐,不斷細化政策研究,讓政策“含金量”變企業“生産力”。以海宇機械為例,興業銀行泰州分行針對海宇機械的融資痛點,量身打造了“設備更新專項貸款+流動資金支持”綜合方案。“一方面是專項設備貸款,在政策定位下,提供820萬元設備更新貸款,定向用於購置高精度數控機床及自動化鍛造設備,提升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另一方面是流動性支持,即結合企業IPO進程,配套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緩解研發投入與訂單增長帶來的資金壓力。”興業銀行泰州分行項目經理説道。
“我們結合轄內産業集群特色,圍繞新質生産力選定重點行業賽道,錨定科技金融重點産業目標客戶,分類施策,做深做透,為企業實施差異化服務,包括落實差異化審查審批機制,實施差異化授信政策和差異化準入政策,幫助各類企業找到適合自己的貸款方案。”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優化制度體系 融資“最優解” 成就科創“朋友圈”
2024年,在興業銀行總行科技金融導向引領下,興業銀行南京分行不斷完善服務科技創新組織體系,持續優化科技金融貸款內部資金轉移定價,滿足實體企業多樣化的融資需求,成為科技金融生態圈的重要紐帶、陪伴科技企業成長的合作夥伴銀行。
一方面,加快科技金融專營隊伍建設,建設科技特色支行。2024年,興業銀行圍繞江蘇省“1650”産業體系及“51010”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體系,在南京、蘇州等地掛牌首批8家科技特色支行,覆蓋了江蘇省科技資源聚集的重點區域,實現對科技金融企業的專業化支持。另一方面,完善服務科技創新組織體系,持續打造科技金融生態夥伴“朋友圈”。
2024年興業銀行印發了《關於明確2024年科技金融貸款定價補貼政策的通知》,將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本行合作投資機構被投企業納入本年度補貼範圍。南京分行進一步優化科技金融貸款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在總行的政策基礎上,加大補貼力度,對於2024年新增科技金融貸款活躍客戶,給予額外價格補貼;加大製造業、1650産業貸款儲備,對製造業新增流貸予以專項貸款FTP重定價補貼……
創新高效的融資辦法、落地有聲的政策支持、“四兩撥千斤”的金融定制服務……2025年,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科技金融資産規模還在繼續快速增長,僅1月份就較年初新增逾30億元,當月增幅已達5%以上。截至2025年1月末,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已為江蘇省2600余家科技型企業提供授信超3600億元,合作的科技金融企業客戶數超2萬戶。科技貸款餘額近620億元,增長率5.62%。
2025年,興業銀行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步履堅定、奮勇爭先,南京分行也將在江蘇省高品質發展的進程中,錨定科技和産業創新再出發,為江蘇金融穩定與經濟繁榮注入“興”動力。(文/圖 欣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