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夜色朦朧。坐落在S352南側的興化市戴南鎮光孝村的微型公園內,樓臺亭角、小橋流水卻依稀可見,成為一個路邊微景點,別有一番情趣。
村景一角
村黨總支副書記鐘華介紹,這裡原是一片坑坑洼洼的廢地。在村莊人居環境整治的過程中,村裏因地制宜建起了這個景點。為節約費用,沒有專門安裝照明燈,而是巧妙地利用S352的紅綠燈照明,營造了“疑似銀河落光孝”的意境。“古有匡衡鑿壁偷光,今有光孝路邊借光。” 鐘華幽默地説。
“管理環境要‘講效益’才能‘出效益’。”這是村黨總支書記于建亮“亮”出的一個觀點。他認為,定期對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是必要的,但建立完善長效管理機制才是根本之策。
在一次座談會上,有黨員、村民代表提出,光孝村的環境整治工作做得挺好,就是路燈“亮化工程”還需要提升。
於是,村黨總支在進一步加大環境整治的同時,投資近4萬元將全村103盞節能燈全部換成智慧控制LED燈,在密度不夠的地方新安裝了40盞。他們設置,根據季節,每晚5.30到6.00自動開燈,淩晨一點自動關燈。
村景一角
夜幕降臨,光孝村黨群服務中心東側的廣場上,一群身穿大紅色舞衣的村婦們,正在明亮的燈光下踏著鏗鏘的音樂節奏盡情地跳著廣場舞,一個個臉上笑得像一朵花……村舞蹈隊長張晶説:“村裏在這裡安裝了4盞LED燈,晚上也很亮堂。現在我們的舞蹈隊已發展到30多人了。”
關於光孝村管理環境“出效益”的故事還有許多。為了改善村莊環境,光孝村拆除了38座50多間破舊的房屋。這些昔日的“秦磚漢瓦”往哪去?村裏用0.35元一塊的價格“買”下了,用來修建水碼頭。村裏請能工巧匠們到一個個碼頭上現場察看,因地制宜拿出方案,逐個修建。
在村莊環境整治的過程中,村裏還利用整理出的廢地因地制宜建起了7個“微型公園”與近百個“庭院景點”交相掩映。
在村北的停車場,看到了這樣的風景:四週的花木鬱鬱蔥蔥,紅色的隔離古色古香,一旁的分類垃圾箱乾乾淨淨。
于建亮説,村裏現在有大小車輛300多輛,以前一到春節,在外的人將車子橫七豎八地停在村頭、巷道裏,不但不美觀,而且影響交通,近三年來,村裏整理了6塊廢地,建起了“生態停車場”。停車場的功能至少有三個,一是綠化景點,四週全部種上花草;二是宣傳陣地,周邊建起了宣傳精神文明的標語牌;三是百姓舞臺,平時村民們還可以在停車場跳廣場舞……
“管理環境是個系統工程,要因地制宜圍繞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進行,才能順民意、集民智、得民心,從根本上不斷提升環境品質。”于建亮篇末點題。(文/圖 袁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