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動能,拓展新領域。近年來,鹽城東臺市堅持不懈實施立體化、集約化開發,堅定不移走可持續綠色發展之路,以鍛造新質生産力引領高品質發展,在更高視野、更大規模、更深層面上加快構建“雙千億級”新能源産業大格局。
上半年,國內首個中外合資海上風電項目——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的5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項目從2019年底投運至今,已累計實現發電量突破50億千瓦時,可滿足700萬居民年用電需求,節約標煤16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360萬噸以上。”國華投資江蘇分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周權介紹,項目在設計、裝備、建造中應用多項創新型技術,為海上風電向深遠海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中國安裝之星”2項國家級榮譽,入選“2023年全國電力行業設備管理標杆工程”和國家“中歐綠色低碳發展合作典型案例”。
作為首家登陸東臺沿海的大型央企,國家能源集團國華投資公司深耕新能源領域,馬不停蹄統籌發展風電、光伏、氫能、儲能、綜合智慧能源等綠色新興産業項目。其中,國華投資江蘇分公司主要負責江蘇、安徽、上海等區域,目前投入運行的風光項目裝機容量超170萬千瓦,全部接入江蘇首家通過電網認證、具有調度權限的集控中心——東臺集控中心,實現統一智慧化監控管理。僅在東臺,企業累計投資已達144億元。
注重“智”造與應用互動並進,新能源高端裝備産業發展同樣風生水起,勢頭強勁。塊頭更大、技術更新,而且自帶網絡、自成體系……最近,全球最大容量構網型10兆瓦級風機在上海電氣東臺基地震撼下線,標誌著東臺市在發展新質生産力、推進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又一重大突破。
該新産品單機容量10兆瓦、風輪直徑230米,掃風面積達4.15萬平方米,相當於5.8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發電能力顯著提升。其滿荷運轉1小時,即帶來10000千瓦時電能,可滿足一個家庭3-4年的使用。更為重要的是,其採用全新一代大數據智慧平臺,集成高階控制演算法、多維數字化感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前沿高端技術,有效保障風電場智慧化管理與高效運營。
“相比傳統跟網型風機的被動感知電網,構網型風電機組能主動感知電網擾動,顯著提升新能源大基地輸電通道的安全穩定送電能力。它可以獨立構建電網,能夠在並網和單獨運行兩種方式中靈活切換。”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應有打了個形象的比喻,跟網型風機就像火車廂,具備載客能力,但只能通過火車頭進行牽引運行;構網型風機則像動車車廂,每一節車廂都有動力系統,可以獨立載客運行,也可以與其它動車車廂、火車廂組合載客運行。從陸地到海上,從3.6兆瓦到10兆瓦,上海電氣風電設備東臺有限公司突出創新驅動,實現了風機産品全功率、全場景覆蓋。
面向大海,賦能未來。東臺市始終堅持節約集約化開發利用,深入挖掘灘塗、風能、光能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不斷拓展沿海綠色增長新維度。從國能、魯能、中節能、華電、國機、國信等一大批央企國企紛紛搶灘東臺沿海,點燃清潔能源發展“強引擎”,到上海電氣、上海玻鋼院等大型國企推進新能源利用與“智”造互動並進,再到總投資均超百億元的晶澳太陽能、智泰新能源、天合光能等頭部企業安家落戶,東臺新能源産業加速向高端前沿強鏈補鏈。
在央企國企矩陣裝機容量突破2GW、可覆蓋東臺全社會用電量近70%的基礎上,東臺沿海加速“風光氫儲”立體節約發展,開發全綠電資源“應用、調控、追蹤”可視化新場景,打造全國海上能源綜合利用示範基地,一個投資規模、銷售收入雙超千億的新能源産業集群呼之欲出,“風光”無限。(文 董宣 林惠軍 黃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