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春耕備耕時節,在位於南京市高淳區東壩街道的江蘇倩寶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一場“農機革命”正火力全開,新烘乾中心建設掀起了農場“二次創業”熱潮,將為農業生産注入強勁的新質生産力。“‘傾一生,專一事,求一成’,這是我的創業初衷,也是堅持不懈的奮鬥目標。”公司董事長胡新華表示。而這一稻田守望,已走過了整整33年。
江蘇倩寶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新華
“2025年分別興建一個烘乾中心和農機庫房,總投資500多萬元。”又一次大手筆提檔升級,胡新華的底氣來自農業機械化,而在30多年前,他卻沒有這麼自信。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胡新華從學校畢業後,子承父業,做起了糧食販賣生意。“從農戶手裏一家一戶地收購來稻麥,再販賣給經銷商,説的好聽是經紀人,其實就是‘二道販子’,就賺個差價。”胡新華説,糧食販賣是轉手買賣,看似輕鬆,但定價權在經銷商,特別是遇到連續陰雨天氣,收購來的大批糧食既無場地晾曬,也無法及時運出,還容易發黴變質,只能幹著急,有一年甚至因此虧本,吃盡了苦頭。
農業能不能搞了?有沒有出路?出路在哪?胡新華反復問自己,作為“農二代”,他深知父輩們種田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所謂“三百六十行,種田第一行”“一年吃飯靠稻場”,傳統的耕作方式更讓年輕人望而卻步。
農業的出路在哪?胡新華決定自找出路,“重頭再來”回鄉當農民,當“新農人”“興農人”。從承包200畝農田起步,他原以為小打小鬧會輕鬆些,但沒想到,一到農忙,“空心村”帶來的勞動力問題難以解決,而且糧食晾曬也沒有個足夠的場地,夏季多暴雨,往往出現爛場,成了一大難題。初次創業受挫,胡新華感到種田並不輕鬆。
改變,來自農業機械化。201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胡新華了解到了烘乾機——用來乾燥稻穀的農用機械設備,他意識到似乎找到農業出路了,當即籌集資金建成了當地首家糧食烘乾房。“烘乾房安裝了3台烘乾機,同時運行情況下,一天能烘乾稻穀36噸。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了,晾曬難題徹底解決。”胡新華介紹説。
江蘇倩寶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廠區
傾一生,專一事,更要求一成。認準了這條新“稻”路,胡新華堅定地走下去,“靠山”就是機械化。這幾年,從地上跑的插秧機、收割機,到天上飛的植保機、無人機……他都舍得投入,甚至不惜賣房、賣車添置機械設備。公司目前擁有各類農業機械設備100多臺套,從育秧、插秧、施肥,到收割、晾曬、運輸,2700畝水稻實現了全程機械化。
“過去農業生産全靠人力,祖祖輩輩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個家庭耕種四五畝田也很吃力,而且收成看天命;現在四五個人就能管好上千畝田,也很輕鬆,‘我命由我不由天’,‘彎腰曲背幾千年’已成為歷史,機械化、智慧化成了我們的新農具,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是農田裏生長出來的新質生産力。”胡新華認為,農業的根本出路是機械化,發展現代農業,不僅要做大供應鏈,還要延長産業鏈。隨著2023年全自動大米包裝生産線的投入使用,胡新華又成功實現了一産、二産融合發展,年加工大米1萬多噸,暢銷福建、浙江、安徽等地大中城市。最近,他生産的南粳46大米還榮獲首屆“南京好大米品鑒推介會”優秀獎。
“以前是種糧、賣糧,現在是糧食收上來,不管老天是否出太陽,糧食照樣能烘乾,再通過先進的糧食加工設備,實現了從種糧、賣糧到種糧、賣米的轉變。”胡新華表示,做好一樁事,就要做精做細,今後還計劃拓展米粉加工業,全鏈條守好田、種好糧、端好碗,走好這條新“稻”路,“從播種到發芽、生長、收穫,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成熟,端上餐桌,是很有成就感的,現在種田也是一種享受。”
田還是那片田,但種田的方式變了,變輕鬆了,這背後是國家惠農政策的大力支持、新質生産力的紮實推進,也是種田觀念理念的轉變、持續的創新發展,種田種出了新氣象。“這次新增10台烘乾機,使農場的日烘乾糧食能力提升到350噸;如果沒有烘乾機,1噸糧食就要1000平方米的曬場,還要連續不斷曬三四個太陽。”胡新華表示,新烘乾中心將在5月份建成,能為4萬畝農田提供烘乾服務保障。(文/圖 韋東寧 陶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