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洪澤區融媒體中心
春回大地,正是春耕春種的時節。在淮安洪澤區西順河鎮,一場特殊的“水上春耕”正在上演,一隻只幼蟹從育苗塘口“喬遷”至成品蟹養殖塘口,住上了“新家”。這場“春季遷徙”不僅拉開了新一季大閘蟹養殖的序幕,也為蟹農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
走近塘口,只見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來回穿梭,身著防水服的蟹農們正在熟練地捕撈蟹苗。隨著地籠拉起,一隻只張牙舞爪、神氣十足的小螃蟹躍入眼簾。 “這種體態飽滿、腹臍平整或呈寶塔形、步足剛毛較為稀疏的幼蟹才稱得上合格的蟹苗。”西順河鎮養殖大戶高維明輕托起一隻青背白肚的幼蟹進行展示。據介紹,捕撈上岸後的蟹苗要經過嚴格的人工分揀,分揀出來的不合格蟹苗被稱之“老頭蟹”,相較于優質蟹苗,“老頭蟹”提前步入成熟期,即便投放到蟹塘也不再生長。但“老頭蟹”也不是毫無用處,將作為食材走進飯店後廚,化身香辣蟹滿足食客味蕾。高維明共承包了300畝蟹苗塘,畝均可産出400斤左右的優質蟹苗,整體産出可達12萬斤。
在這場蟹苗“選秀”背後,蘊藏著大閘蟹的成長“密碼”。螃蟹的生長週期較長,要經歷21次蛻殼,其中16次在育苗塘完成,投放至成品蟹養殖塘後還需再經歷5次蛻殼方能成熟。高維明透露,去年5月,他從啟東購入500公斤抗病性強、成熟週期穩、膏黃飽滿度高的“峰澄五母”中華絨螯蟹大眼幼體,經過10個月的精心培育,才有了今天這批優質蟹苗。
為了讓“蟹寶寶”們健康成長,高維明可沒少花心思。每天早上七點,他便雷打不動地來到蟹苗塘口查看蟹苗生長情況,確認水質優良、菌藻平衡,讓蟹苗有個良好的生長環境,這其中艱辛付出不言而喻。目前,高維明帶領蟹農每天捕撈4000斤左右的蟹苗,除滿足本地需求外,還對外銷售。
隨著這批蟹苗的投放,最早6月,鮮嫩肥美的“六月黃”就將上市,秋季大規模成熟的大閘蟹也將陸續進入市場,為消費者帶來美味,為蟹農帶來豐厚回報。經了解,目前西順河鎮螃蟹養殖戶達400多戶,養殖面積拓展到11000多畝,大閘蟹畝産可達450 - 500斤,畝均産值在2萬元以上,走出了一條特色水産養殖致富路。
水光瀲艷中,一場關於蛻變與重生的故事仍在繼續,這不僅是螃蟹21次蛻殼的生生不息,更是一個小鎮依託生態優勢發展特色産業的生動寫照。(文/圖 李志敏 郭婷婷 嚴啟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