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耕刀片翻松土壤後,擠壓式起壟裝置迅速推出寬達110釐米的規整壟面,氣吸式精播頭緊隨其後,將一粒粒種子精準嵌入土壤,隨後壓實輪輕碾壟面,全程一氣呵成……3月11日,蘇州市吳中區西山新豐現代農業園,一場由蘇州市農業農村局主辦的設施蔬菜智慧裝備技術研討會在此舉辦。
第一個出場的起壟機讓不少大戶眼前一亮。配合自動導航規劃系統,起壟機在8米寬的大棚內也能沿規劃路徑實現5條菜壟,誤差不超過2釐米。“以前起壟播種全憑手感,現在盯著螢幕就能監控株距、深度實時數據,種田也能像‘繡花’一樣精細!”菜農郭師傅笑著展示操作介面。
蔬菜種植由於田塊偏小、操作精度要求高,一直存在作業機械化難以推進的難題。此次亮相的機械識圖有所突破。在移栽演示區,6行全自動高密度蔬菜移栽機引人注目。這臺設備由蘇州市農機推廣站聯合浙江理工大學研發,採用倣生夾取技術,徹底解決傳統移栽機“傷根斷莖”的痛點,苗距、深度還能一鍵設定,栽植深度誤差控制在1毫米內,大大提高菜苗成活率。
在大棚頂部懸挂軌道上,無人植保機沿預設路徑噴灑生物農藥。它具有動力能源清潔、操作使用智慧、作業效率高、噴霧作業均勻等特點,可實現全自動智慧作業,實現“人機分離”“人藥分離”,同時,能將藥液霧化粒徑控制在80微米以下,較人工噴灑節省藥劑40%、節水50%。
最後出場的智慧化葉菜收割機,擁有“三模聯動”作業模式(輸送、行走、工作)可根據田間需求靈活切換,通過倣形切換技術實現割臺高度自動調節,配合可調式撥禾輪和柔性輸送帶,使雞毛菜、菠菜等易損葉菜收割完整率最高可達98%,猶如智慧化的田間“剪刀手”。操作員葉師傅現場演示時,這臺配備履帶底盤的收割機以0.5m/s作業速度平穩推進,每小時可收割1.2畝葉菜,較人工效率提升15倍。“導航規劃路徑自動調頭,收割完的菜壟切口平整得像理髮推子推過!”
推進蔬菜種植采收機械化,還要進行適當的宜機化改造。“過去大棚入口窄、立柱多,機械掉個頭都難,現在側門一開,機器進出如魚得水!”在新豐農業園的改造大棚前,技術人員指著新增的側門介紹道。傳統設施大棚因設計局限,常導致機械作業效率低下甚至無法開展。為此,蘇州市農機推廣站著力推動大棚宜機化改造試點工程,通過調整出入口位置、優化內部空間佈局,讓“鐵牛”在大棚內也能靈活作業。現場演示中,起壟耕整地一體機在改造後的大棚內靈活轉向,地頭兩邊過道“難啃的骨頭”也通通不在話下,僅僅十來分鐘便能完成一畝地的深耕起壟播種複式作業,效率較人工提升20倍。這種“小改造、大效益”的模式,為全市設施農業升級提供了可複製的樣板。
在現場,還有一組特殊的“技術特派員”——浙江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他們手把手指導農戶調試設備,企業工程師同步記錄操作反饋,推廣站技術員則架起錄影設備向線上農戶講解參數。這種“教授+工程師+推廣員+農戶”的四方聯動場景,正越來越高頻地出現。“單打獨鬥搞不出好農機。”研發工程師指著正在測試的全自動移栽機説,“高校解決核心演算法,我們攻關機械結構,推廣站組織田間驗證,用戶提出改進需求,四股力量擰成一股繩,讓‘機器換人’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加速器。”(新華日報·交匯點 記者 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