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探文脈 南通大學“廟筆生花”團隊探尋文廟活態傳承與新時代融合之路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3-24 14:32:15

  連日來,南通大學文學院“廟筆生花”團隊跨越江蘇十三市,深入南京、南通、蘇州等十餘地文廟,開展“守護歷史根脈,弘揚儒家文化”系列調研。

  在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孔祥林的學術把關和魏衍華研究員的新時代理論指導下,團隊依託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雲雷教授、文學院黨委副書記闞興輝等專家智庫,構建起實地調查、專家訪談、公眾宣講三維聯動機制,通過數字化建檔、沉浸式體驗等創新手段,探索傳統空間與現代生活的共生之道,為傳統文化復興注入青春動能。

守正創新探文脈 南通大學“廟筆生花”團隊探尋文廟活態傳承與新時代融合之路_fororder_圖片 1

探訪調研

  學踐相生,共築文廟新韻

  調研成果顯示,通過構建“傳統禮制對接現代教育、文物保護聯動文旅産業、文化符號融合數字技術”三位一體發展框架,歷史建築正在轉化為涵養儒學文化的生動載體。在深入訪談過程中,泰興市文化博覽中心主任印九紅、江陰文廟安全管理員吳秀娟、南通市文化館館長郭小川等人均強調了江蘇文廟保護應形成“學術研究引領實踐創新,地方經驗反哺理論建構”的良性循環。

  文旅拓路,共傳千年薪火

  在蘇州文廟,一場跨越時空的“廟學對話”正在上演。針對“90%受訪大學生不知文廟教育功能”的現狀,團隊設計文廟研學路線,通過沉浸體驗還原古代廟學生活。同時,團隊成員作為志願者參與蘇州文廟講解工作,在講解過程中感受地方文脈,訴説儒學故事。這種沉浸式體驗獲蘇州文廟志願者李永明點讚,他認為年輕人用新途徑發揚傳統文化,讓碑刻與文廟真正“活”了過來。

  深入社區,共宣文廟知識

  南通的文廟有著悠久的歷史,近年來,南通市政府持續推進文廟的修繕與保護工作,文廟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為了更好地傳播文廟的文化內涵,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産保護的意識,1月22日,南通大學“妙筆生花”實踐團隊的師生們走進南通開發區江海街道星港灣社區,開展了一場文廟保護與利用知識宣講活動,幫助更多人了解文廟的文化價值,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文化遺産保護的關注與熱情。

守正創新探文脈 南通大學“廟筆生花”團隊探尋文廟活態傳承與新時代融合之路_fororder_圖片 2

合影留念

  “妙筆”同心,共繪文廟未來

  歷經數月調研,團隊發現文廟存在商業開發與文物保護衝突、文廟場所秩序混亂和受眾基礎薄弱等問題,為今後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基於調研結果,團隊創新性提出注意平衡文化遺産保護與商業開發,避免過度商業化對文廟文化價值的破壞;創新文化傳播方式,結合現代科技,吸引年輕人和多樣化受眾,提高文廟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加強文廟的宣傳教育工作,利用新媒體平臺,提高公眾對文廟文化價值的認識和理解等一系列建議,旨在多維度提升文廟文化傳承與傳播效果。

  “妙筆”繪就,助推持續發展

  青年們以“妙筆”繪就文廟可持續發展的藍圖。據悉,南通大學“妙筆生花”學術調研團隊由漢語言文學、秘書學等多個領域的本科生共同組成,主要聚焦于全國文廟系統研究。

  “廟筆生花”團隊調研成果獲得了學界權威高度認可。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傳播普及部部長張旻評價:“團隊提出的數字化傳播策略具有前瞻性,輕量化短視頻觸達大眾,深度直播課鞏固核心受眾,這正是傳統文化破圈的密鑰。”東南大學陸永勝教授則從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出發,肯定團隊“將儒家‘禮治’思想轉化為社區調解機制”的實踐探索:“這是‘兩個結合’的生動注腳,證明傳統文化能深度賦能基層治理。”(文/圖 沈瞿瑞 許蘊馨 王婕)

編輯:高一芳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