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興化戴南“非遺文化墻”成為“水上賽道”新景觀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5-20 15:41:23

  初夏的早晨,泰州興化市戴南鎮茅山村的西大河上飄蕩著薄薄的水氣,南岸的水碼頭上傳出農婦們的説笑聲,北岸的“非遺文化墻”邊,一位老者正在熟練地打著太極拳,他叫徐正友,今年83歲,是興化市水務局的退休職工。他説:“這裡的環境經過整治後,舊貌變新顏,所以選擇在老家居住。”

泰州興化戴南“非遺文化墻”成為“水上賽道”新景觀_fororder_圖片1

舊貌變新顏

  “百舸爭流, 千槳萬篙,萬眾歡騰,盛況空前”是這裡每年清明節撐會船、賽龍舟的場景。這個長440米的水上賽道就在茅山村的西大河上。由於年代久遠,水上賽道兩側的道路、看臺、衛生等設施已不能適應觀眾和當地老百姓的需求。戴南鎮黨委、政府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投資近500萬元,實施賽道周邊環境整體提升工程,打造“綠色茅山會船水上賽道”,舉辦近萬名農民參加的“水上運動會”。更新指揮臺、表演臺、觀眾台、衛生間等設施,根據現狀條件更新周邊場地、休閒場地等,增加河邊樹木花草、微型景點,同時增加了“非遺大院”、“非遺文化墻”,打造人民群眾身邊的“文化景區”。

泰州興化戴南“非遺文化墻”成為“水上賽道”新景觀_fororder_圖片2

非遺文化墻

  清明節茅山會船延續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以茅山為中心,涉及周邊10多個鄉鎮,200多個村莊,近萬人自發參與。于2014年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非遺文化墻”上,再現了浪遏飛舟的場面。

泰州興化戴南“非遺文化墻”成為“水上賽道”新景觀_fororder_圖片3

會船活動

  茅山號子從內容形式上分為車水號子、栽秧號子、薅草號子、挑擔號子及碾場號子等,從音樂結構上可分為長號子和短號子。其中栽秧號子在茅山號子中最具代表性。

泰州興化戴南“非遺文化墻”成為“水上賽道”新景觀_fororder_圖片7

表演現場

  茅山號子于2010年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年清明節,茅山號子在“水上大舞臺”進行了展演,它以舒緩平實的音樂旋律,明快有力的音樂節奏,分合有致的演唱形式,活潑輕鬆的演唱技巧,亮麗清新的美妙歌喉,把江蘇民歌中的興化水鄉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非遺文化墻”上,再現了水鄉農婦水田插秧的原生態畫面。

  茅山餛飩,俗稱茅山餃子。近百年來它以“皮薄、餡嫩、湯清、味醇”而贏得好口碑。它雖是一種普普通通的家常小吃,但目前在泰州大市範圍內已形成一個龐大的餐飲服務業市場。從事餛飩經營者各鄉鎮有之,各縣市有之,僅茅山集鎮就有十三家。茅山餛飩製作技藝于2024年入選泰州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在“非遺文化墻”上,出現了古人在街頭叫賣餛飩的畫面。

  “非遺文化墻”上還展示了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邱氏燙傷膏製作技藝、茅山東嶽廟會;入選泰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茅山佛教音樂、千戶獅子舞;入選興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的茅山竹筷製作技藝、 茅山石刻、茅山唱鳳凰。

  西大河經歷了無數次喧鬧後,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在靜靜地流淌。水與文化共流傳,人與自然同和諧,演繹出的是一個個“老百姓的故事”。(文/圖 袁開建  蔡愛方 陳新)  

編輯:陳小雨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