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蘇州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師範學院)創新推出“科普+”1213師範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以下簡稱“科普+”1213模式),通過構建“基地-團隊-平臺-課堂”為要素的四維聯動體系,將科普實踐深度融入師範生培養全鏈條。三年來,累計孵化國家級競賽獎項15項、省級獎項30項,開展公益科普活動超百場,惠及5萬餘人次,成為新時代師範教育改革的標杆樣本。
傳統師範生培養依賴“三習一訓”(教育見習、實習、研習+技能訓練),卻面臨課時固定、資源有限、實踐場景單一等結構性短板。蘇州科技大學教育學院黨委書記叢春秋坦言:“很多師範生進入工作單位後仍手足無措,其重要原因在於傳統的實訓內容與現實的教學場景匹配度不足、學用脫節。”
2019年,該校啟動“科普+”1213模式改革,即以多個省、市級科普館等“1批基地”為載體,承擔實踐及育人功能,組建“泛科普社會實踐在師範生培養中的應用研究團隊”和“科普服務團隊”“2支團隊”,策劃、指導和開展各類科普活動,與地方政府、中小學校建立“U-G-S”三位一體科普實踐合作平臺(以下簡稱“U-G-S”科普合作平臺),重構理論教學、校內實踐、社會服務三堂課的聯動路徑,形成“學-練-用”能力進階體系。
為讓知識傳授“活起來”、實踐能力“強起來”、專業本領“用起來”,該校以“三課堂融合”為核心抓手,聯動鍛造“硬核能力”。
第一課堂“厚基礎”將理論課程嵌入思政元素與前沿案例。物理師範專業將麥克斯韋方程教學與北斗衛星研發歷程結合,化學師範專業以屠呦呦團隊攻克青蒿素為案例解析分子結構理論,讓專業學習浸潤家國情懷。
第二課堂“重實戰”將校內“師範+”科普大賽成為能力試金石。學生帶著項目參加科普大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第三課堂“驗真知”,組織師範專業師生積極投身到社會服務中,為公眾提供各類科普服務。
蘇州科技大學師範生近三年在競賽和專利創新上取得顯著成績,獲得15項國家級和30項省級獎項;打造“物理科普日”“奇妙化學與趣味生物開放日”“關注珍稀動物 守護共同家園”等品牌活動,覆蓋蘇州及周邊城市30余所中小學,惠及人次數萬人,公益品牌深入人心;數學與應用數學等4個師範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專業通過教育部二級認證,標誌著專業建設的重要進展,同時,學校贏得多個省市級教學成果獎。
近三年,該校超80%師範生主動參與科普活動。物理師範專業師生在嗶哩嗶哩網站上創建的科普視頻號,擁有5萬粉絲,播放量超50萬次,獲得20萬點讚。
蘇州科技大學“科普+”1213模式構建了多元主體協同、三課堂貫通、思政與能力並重的實踐育人生態,其成功經驗將成為師範院校諸多重要啟示。(文 邵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