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條子泥濕地的自然心跳
來源:中國江蘇網  |  2025-06-18 10:18:44

  在我國,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這個節日是源自於2006年設立的文化遺産日。自2017年起,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的核心區域,條子泥濕地自2019年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以來,便以 “候鳥國際機場” 、“鳥類天堂”的美譽成為全球生態保護的焦點。

  這裡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型濕地,其獨特的潮間帶灘塗生態系統,為東亞—西澳大利亞遷徙通道上的鳥類提供了關鍵的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每當潮水退去,各種泥螺、沙蠶、白蝦顯現,鳥兒歡快地飛來,在這裡繁衍生息。

聆聽條子泥濕地的自然心跳_fororder_20250618_102035_005

  每年春秋兩季,數以百萬計的候鳥在此補充能量,其中包括全球極危物種勺嘴鷸,以及黑臉琵鷺、東方白鸛、黑嘴鷗等各種珍稀鳥類,構成了世界上最壯觀的鳥類遷徙景觀之一。

聆聽條子泥濕地的自然心跳_fororder_20250618_102035_006

  近年來,條子泥濕地以 “世界自然遺産” 為契機,在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中探索出多條創新路徑。在保護層面,我們與環保組織實施了 “退漁還濕”、“高潮位候鳥棲息地”、“清除互花米草” 等系統性修復工程,通過構建 “微地形”、“淺灘濕地” 等複合生境,精準提升了候鳥棲息地品質。最新監測顯示,條子泥濕地的鳥類種類已達到414種,創歷史新高。

  在自然遺産價值的活化利用上,條子泥濕地將生態保護與科普教育深度融合。“濕地日”、“地球日”、“環境保護日”、“文化和自然遺産日” ……每逢重要節點,條子通過舉辦 “濕地課堂”、“觀鳥賽”、“攝影活動”等公益活動,鼓勵公眾參與生態保護活動,通過望遠鏡觀鳥、科研數據解讀、灘塗生物調查等互動形式,讓市民直觀感受濕地生態的脆弱性與保護的必要性。同時,濕地打造了科普館、展示館,以多媒體技術還原濕地形成演化歷程,展示鳥類遷徙路線,現已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自然教育基地。

  條子泥濕地還積極對接異地資源,啟動跨界合作,在上海、南京、蘇州、鹽城等地開展推介活動,通過舉辦攝影展、非遺活動、研學活動、知識講座等活動,宣傳保護世界自然遺産的重要性,科普觀鳥愛鳥護鳥相關知識,引導大眾多角度發現世界自然遺産背後的故事和人文情懷。

  當潮間帶的泥灘成為候鳥的 “生命加油站”,當人類活動與自然節律在此達成和諧共生,這片濕地正以鮮活的生態敘事,向世界訴説著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的中國智慧。

  歡迎更多市民朋友來到條子泥濕地遊玩體驗,近距離觀賞灘塗濕地的雄奇壯闊,群鳥齊飛的美妙壯觀……感受生命的脈動,感受濕地的心跳,與濕地同呼吸共生長。

編輯:李誠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