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梭織命鎖風雲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臺劇《織雲記》 首演成功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7-01 11:03:41

  在南京甘熙故居的雕花磚墻下,白局藝人手持碗碟輕擊節拍,悠揚的方言唱腔回蕩在百年老宅的梁柱間。6月30日,金陵劇本獎獲獎舞臺劇《織雲記》在此首演,以白局與雲錦交織的敘事,將觀眾帶入清末民初南京匠人的世界。這場演出不僅是藝術的碰撞,更是一場關於文化傳承的深層探索——當白局遇上雲錦,非遺的“活態傳承”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注解。

  《織雲記》,作為南京白局新作,同時也是第一屆“金陵劇本獎”最佳劇本獎作品,歷經13個月打磨,首次搬上舞臺。

一梭織命鎖風雲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臺劇《織雲記》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360

白局非遺傳承人黃玲玲

  年近八旬的藝術總監、白局非遺傳承人黃玲玲老師,六十餘年來始終在為這門南京本土曲藝默默耕耘,從20世紀60年代初登臺演出,到今天投身《織雲記》的創作,見證了這門藝術的沉浮與堅守。正是這份堅守讓她能夠將珍貴的藝術積累傾注到新作中,她將與老一輩藝術家同臺演出的經驗融入其中,比如在老年許繼蘩的唱段中巧妙運用了《義民冊》中經過改良的唱腔,讓傳統與創新完美交融。 

一梭織命鎖風雲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臺劇《織雲記》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390

演出現場

一梭織命鎖風雲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臺劇《織雲記》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285

演出現場

  《織雲記》跨越半個世紀的故事裏,既有傳統手藝的傳承,也有時代變遷中的掙扎,更飽含著對故土的深情守望。這部首部白局舞臺劇的誕生,本身就是一次文化破壁。主創團隊多為南京本土創作者,他們用方言講述著雲錦傳人駱素雲與許織的故事,展現了那個特殊年代裏南京匠人的生活圖景。甘熙故居的飛檐翹角與白局的市井氣息渾然一體,演出採用“整本可看、分折可賞”的靈活設計,既能在劇場鋪陳史詩感,也可化身文旅項目中的流動風景。

一梭織命鎖風雲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臺劇《織雲記》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321

演出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為確保故事的專業性與真實感,主創團隊特別邀請了南京雲錦研究所的非遺傳承人周雙喜擔任顧問,讓這段歷史能夠得到嚴謹而生動地呈現。

  南京白局的形成與明清時期雲錦織造業的繁盛密切相關。雲錦織工在高達三米的織機前日夜勞作,通過即興對唱、賽歌或創作順口溜緩解枯燥,逐漸形成自娛自樂的表演形式,最終成為南京獨特的文化符號。當年,二十萬織錦工人常以説唱抒發情感,“白唱一局”的質樸傳統也成就了這一藝術的美名。這種深厚的歷史淵源為《織雲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創作基礎。

一梭織命鎖風雲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臺劇《織雲記》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296

演出現場

一梭織命鎖風雲 南京白局唱新曲 白局舞臺劇《織雲記》 首演成功_fororder_DSC08262

演出現場

  在當前努力推動新時代文化創新的廣泛實踐中,《織雲記》的創排無疑具有時代價值。這不僅是對南京兩項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更是一次本土文化資源協同開發的有效實踐,不僅致力於打造傳統藝術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更積極探索了傳統藝術與年輕觀眾、新興業態的結合路徑,傳遞非遺香火,彰顯文化自信。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DSC08503

演出合影

  南京白局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城市文化基因的守護。《織雲記》通過舞臺劇的創新實踐,為白局注入當代敘事與審美活力,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文化橋梁。未來,《織雲記》將走進沉浸式文旅場景,用最本土的聲音,講述著最動人的南京故事,讓這門“方言活化石”真正融入當代生活。(文/圖 白芷)

編輯:高一芳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