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雲南咖啡還是代表著中國的”。雲南,中國最大的咖啡種植區,種植面積和産量均佔全國98%以上;江蘇昆山,“國際咖啡産業之都”,咖啡豆年烘焙量佔全國60%。從一粒豆子到一杯咖啡,34道工序,2870公里距離,將雲貴高原和江南水鄉“濃縮”在一起,“鏈”出一段東西部協作推動共同富裕和高水準開放的“醇香”故事。
“昆明至昆山,全長2261公里,準備出發。”4月22日,一輛捆紮雨布的大型卡車載著30多噸咖啡生豆,從昆明普洛斯物流園雲南時間農業有限公司的倉庫出發,駛向昆山張浦鎮。
雲南時間農業有限公司,2015年成立於昆明,主營咖啡生豆貿易。2024年,時間農業開始往昆山方向發貨,如今,運貨量已達2000噸。
新的路線,也是新的起點。
“我們的豆子最初是做出口的,以中東和歐洲地區為主,這幾年,我們也想尋求新的發展機遇。”舉目四望後,雲南時間農業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尹藝霖將目光投向昆山。
尹藝霖(左一)在位於昆明的咖啡線下門店
“這幾年,國內咖啡市場快速發展。坐落于昆山的大型烘焙工廠,更多趨向於使用進口咖啡豆,所以我們就思考,雲南咖啡豆能否通過‘國際咖啡産業之都’昆山的助力,流向C端。”尹藝霖眼中,昆山是連結全國消費大市場的關鍵樞紐。
昆山,這座距離昆明2000多公里的縣級市,不産一粒咖啡豆,卻以高達6.3萬噸的年烘焙量,佔據全國咖啡生豆烘焙的半壁江山。園區工廠裏,40多家咖啡頭部企業鏈動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的咖啡生産與消費;大街小巷裏,近500家咖啡館裏飄出風味各異的馥鬱醇香。
“試水”一年後,尹藝霖覺得自己“押對了寶”:“那裏咖啡豆的供需關係比較穩定,貿易流轉也快。”
一輛輛卡車,在出發與抵達之間,拉近種植端與消費市場的距離。與此同時,更緊密的兩地合作正在進行。
3月30日,由雲南昆明市西山區和江蘇昆山市張浦鎮攜手共建的雲南省外首個跨區域型咖啡類現貨交易中心——雲南咖啡聯合交易創新中心簽約。
西山區,昆明市主城區,“雲品出滇”的重要通道;張浦鎮,昆山市的“美味”重鎮,集聚著益海嘉裏、鮮活飲品、優諾乳業等近40家高端食品企業,年産值超百億。兩地一邊背靠“中國咖啡原鄉”,一邊地處“國際咖啡産業之都”。
“雲南佔全國98%以上的咖啡種植産量,昆山佔全國60%以上的生豆烘焙量。”昆明市西山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李振傑認為,兩個數據的碰撞決定著兩地能合作共贏,雙方的合作堪稱“情投意合”。
簽約前半個月,昆山組團遠赴雲南考察咖啡産業發展情況。山坡上連綿成片的咖啡樹給考察組成員、張浦鎮副鎮長吳偉偉留下深刻印象:“我們考察團成員都是咖啡重度愛好者,第一次看到了咖啡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過程,發現這是一條很長的産業鏈。”他稱兩地合作是一場“雙向奔赴”,“恰好他們想把好豆子從産地賣到銷地,我們則需要好的穩定豆源完善整個産業鏈。”
“面對面”溝通不到一個月,張浦鎮與西山區便簽下一紙“婚書”。如此高效,除需求互補外,更得益於彼此都窺見了提升國産咖啡國際地位的迫切性。
“隨著雲南咖啡豆價格受國際期貨影響上漲,以及從出口為主轉向滿足內需為主的市場環境變化,雲南咖啡的品牌地位亟需進一步提升。”李振傑介紹,根據合作協議,西山區依託雲南咖啡豆産地優勢,打造“咖啡豆産地集散交易中心”;張浦鎮設立“長三角分撥中心”,負責市場推廣、分銷及産品進出口。
位於張浦鎮的雲南咖啡(長三角)分撥中心
對尹藝霖而言,兩地的合作猶如為公司走向昆山乃至長三角鋪設了一條高速路。“作為咖啡産業鏈上的雲南供應商,這意味著我們的市場更穩定了,期待未來能儘快在平臺實現‘一站式’交易。”
雲南咖啡聯合交易創新中心昆山展示中心陳列的雲南咖啡豆
5月16日,位於張浦鎮的昆山德園會客廳內,雲南咖啡聯合交易創新中心昆山展示中心正式啟用,雲南時間農業等9家咖啡産業鏈企業成為首批入駐企業。現場,交易創新中心運營主體、昆山中咖農産品交易有限公司負責人舒洋自比為雲南咖啡的銷售員、服務員,“我是雲南人,在雲南做咖啡大概有10年的時間。現在,希望我們能借助交易創新中心的平臺,幫助擴大雲南咖啡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逐步提升雲南咖啡在國際上的品牌知名度和認可度。”
雲南咖啡聯合交易創新中心昆山展示中心
産銷兩端攜手,打通種植、加工、烘焙、分撥、貿易全鏈條,也為東西部協作埋下一粒創新的種子。
眼下,這粒種子正在萌新芽、長新葉。
一個月前,尹藝霖帶團隊來昆山調研。不同於以往受邀參展、參會,這一次,他的身份是投資者,“我們去了解當地的營商環境,打算推出一個新的咖啡品牌,在張浦鎮落地一個線下門店,這樣能讓雲南咖啡跟市場更接近,也能讓我們更加清楚消費市場的真正需求。”(新華日報·交匯點 記者 苑青青 柏麗娟 白利振 吳家俊 唐磊 方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