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晚,東莞原創話劇《倒不過的時差》全國巡演南京站演出在南京演藝星空劇場圓滿落下帷幕。這部以全球化背景下親情撕裂與文化碰撞為核心議題的作品,憑藉紮實的劇本、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社會洞察,在金陵引起熱議。
演齣劇照
現實題材打動人心:在他人故事中照見自己
作為“莞産文藝”的代表作,《倒不過的時差》由東莞本土主創團隊全力打造。編劇兼導演秦川以“庭審倒敘+多線嵌套”的結構展開敘事,執行導演兼主演臧瑩竹用細膩表演展現家庭角色的情感弧線。
演齣劇照
劇中圍繞“跨國家庭”展開敘述:老夫婦賣房為子女置換美居,孫輩因文化隔閡而逐漸疏遠祖輩……這些情節精準映射當代中國家庭的情感張力與身份焦慮,演員們精湛的演繹更是深深打動了現場的觀眾,南京市民王女士在觀後哽咽表示:“劇中母親欲言又止的牽掛,像極了我和在國外讀書女兒的每一次視頻通話。”
“莞産文藝”破圈突圍,開啟新大眾文藝的範式創新
自2023年在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節攬獲七項大獎後,該劇開啟全國巡演,憑藉極具現實穿透力的劇本與舞臺表現,成為地方文藝破圈的範例。中國田漢研究會會長周光評價:“它用一場代際衝突,演繹了一場跨文化的倫理較量,現實主義張力十足。”一位觀眾邴歲寒感慨道:“這部戲讓我重新審視了對子女教育、文化認同的認知誤區。”
演齣劇照
導演秦川在現實主義基調上大膽融入表現主義手法:當老夫婦初到美國時,舞臺採用極簡裝置與束光聚焦,通過語音播報配合燈光聚焦,高效完成場景轉換;而在文化衝突高潮段落,突然引入中國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表演,這種“間離效果”迫使觀眾跳出情感沉浸,轉而思考文化誤讀的本質。這種虛實結合的處理,使全劇在保持觀賞性的同時,始終葆有思想鋒芒。作為東莞“文化強市”戰略的産物,《倒不過的時差》證明地方文藝完全可以通過深耕本土題材實現突破,這部作品已然超越地域限制,成為解讀中國全球化進程的戲劇樣本。
合影
巡演收官前夕,觸發跨代對話的思考
演出結束後,觀眾們久久不願離場,星空劇場內自發亮起數百束手機燈光,與演員合影留念,形成動人“星海”。隨著全國巡演步入尾聲,《倒不過的時差》不僅留下掌聲,更引發對現代性與傳統倫理碰撞的深刻反思。當現代浪潮沖刷傳統倫理,我們究竟該如何跨越那道看不見的“時差”?答案或許正孕育于每個家庭的對話與理解之中。(文/圖 張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