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江寧開發區學校24級(9)中隊“非遺尋藝”小隊的隊員們,懷揣著對傳統文化的熱忱走進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甘熙故居),開展了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活動合影
此次活動以“古韻今風揚新幟 匠心傳藝續華章”為主題,通過實地探訪古建築、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讓隊員們深刻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培育文化傳承的責任與擔當。
甘熙故居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被稱為“金陵第一宅”,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並於2010年成為中國首家民俗、非遺“雙博館”。
參觀現場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們開啟了一場“文物裏的小美好——妙趣橫生的古建築”探秘之旅。隊員們化身“建築小偵探”,在青磚黛瓦間發現冬暖夏涼的“千年密碼”,在飛檐翹角中讀懂防水避震的巧思匠心。
參觀現場
在民俗文化展廳內,陳列著大量被譽為“老南京生活活化石”的珍貴物件:記錄農耕智慧的古樸農具、展現指尖藝術的華麗繡品、訴説民間故事的精緻剪紙,每一件展品都生動還原了老南京的生活圖景,讓隊員們真切感受到歷史不是書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觸手可及的煙火氣,是代代相傳的生活智慧。
參觀結束後,非遺傳承人老師帶著隊員們用碎布頭“變魔術”。老師介紹,布貼畫源於漢代“貼絹”,興盛於民間“補繡”,每一塊碎布都承載著吉祥寓意。隊員們通過剪裁、拼貼等工序,將一塊塊碎布拼湊成甘熙故居中的名建築——藏書樓“津逮樓”。
非遺老師一邊指導,一邊講述:“古人用布貼畫裝飾生活,傳遞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今天,你們手中的每一剪、每一貼,都是在延續這份匠心。”通過體驗製作,隊員們不僅學習了非遺技藝,更深刻體會到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
作品展示
通過這次深度探訪,隊員們不僅領略了非遺之美,更讀懂了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密碼和處世哲學,讓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
江寧開發區學校的輔導員老師表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非遺尋訪活動,旨在讓少先隊員近距離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實踐中理解‘傳承’二字的分量。孩子們用童真和巧手賦予了非遺新的活力,展現出文化傳承最動人的模樣。”(文/圖 季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