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守國,老兵守家。在南通市通州區興東街道陸扶橋村,一場跨越千里的“結對幫扶”行動,讓遠在艱苦偏遠地區服役的新戰士范雲龍和家鄉陸扶橋村的兵支書邱漢森緊密相連,他們用行動詮釋著“前方打勝仗,後方是靠山”的雙擁精神,更展現了通州雙擁工作的溫度和深度。
結對儀式
家國大愛 書寫奉獻新篇章
所謂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選擇負重前行。范雲龍的父親范雪余是村裏純樸的莊稼漢子,在得知兒子報名參軍時,他正經歷著癌症術後復發的煎熬。那時範雪余剛做完化療,身體虛弱得連走路都需要攙扶。可當范雲龍猶豫著要不要放棄入伍機會時,他卻紅著眼眶拍板:“國是千萬家,沒有國哪有家!你去當兵,爸等你建功立業的好消息!”送兵那天,范雪余看著兒子胸前的大紅花,他顫抖著整理好兒子的衣領:“到了部隊好好幹,別惦記家裏,爸硬朗著呢!”轉身回家的路上,這位堅強的父親再也忍不住,淚如雨下。
2025年初夏,范雪余的病情復發住院,為了不讓兒子分心,堅持不讓大家告知真實病情,反復叮囑:“別讓雲龍知道,孩子保家衛國,我不能拖他的後腿。”范父的深明大義,讓村幹部們深受感動,住院期間,村幹部每天都去醫院探望,幫著辦理繳費、取藥手續,還協調村裏的志願者輪流陪護。
魚雁傳書 架起軍民連心橋
自范雲龍戴上紅花,踏上戍邊征程的那一刻起,退役軍人、兵支書邱漢森就主動扛起了“老兵帶新兵”的責任。他堅持用書信、電話、視頻等方式,將家鄉的關懷送到軍營,不僅傳遞通州區委、區政府的關懷,更用自己的軍營經驗為范雲龍答疑解惑。
新訓階段是軍人成長的關鍵時期,一句暖心的叮囑、一次真誠的交流,都可能成為年輕戰士堅持下去的動力。2025年新兵訓練期間,邱漢森專程前往新兵訓練基地,帶著家鄉的問候和戰友們的鼓勵,為范雲龍加油打氣。看到曬得黝黑、瘦了一圈的范雲龍,邱漢森拉起他的手:“看到你的眼神從迷茫變得堅毅,動作從生疏變得標準,這就是軍人的成長!你爸在家盼著你成為好兵,繼續加油!”
邱漢森(左)探望軍屬
真情幫扶 做好軍屬貼心人
“軍人在前方保家衛國,我們就要為他們守好大後方。”這是邱漢森常挂在嘴邊的話,更是他日復一日的行動指南。范雲龍入伍前就讀的學校有一筆助學金需要辦理,涉及學籍證明、入伍材料等多個環節,范雲龍母親文化水準不高,看著複雜的表格一籌莫展。邱漢森得知後,二話不説帶著相關材料,跑遍區人武部、區教育局多部門,幫他辦妥所有手續。這樣的“小事”,在邱漢森的工作清單上比比皆是。
范雪余因疾病花費較大,邱漢森協調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申請了專項救助資金,並聯繫愛心企業,為范雲龍家送去慰問金、米油等物資,還邀請村居醫生定期為范雪余做基礎的健康檢查。農忙時節,范雲龍家的兩畝麥子沒人收割,邱漢森發動“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的10名隊員,半天就完成了收割、晾曬工作。
新兵守國,是青春熱血的鏗鏘誓言;老兵守家,是歲月沉澱的無聲大愛。在這場跨越山河的守護中,看到的是軍人的奉獻,是退役軍人的擔當,更是全社會對軍人的尊崇。通州區的雙擁工作,正以這樣的點滴行動,凝聚起“強國復興有我”的磅薄力量。(文/圖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