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河海大學“河清海晏,塞上江南”實踐團前往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圍繞平羅地區“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融合發展模式展開調研工作,憑藉青年的智慧為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實踐團合影 攝影 遊修舟
水資源利用:再生水的高效轉化
平羅縣再生水利用亮點突出。德泓紅崖子園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通過曝氣沉沙、多相催化、水解酸化等精密工序,將污水轉化為再生水,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實踐團深入交流,探討工藝經濟效益提升與再生水實際應用,深刻認識到再生水對緩解水資源壓力、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價值。
廠區負責人向實踐團介紹工作原理 攝影 遊修舟
水環境治理:入黃排水溝華麗轉身
入黃第三排水溝平羅段治理成效顯著。32公里堤防加固、石籠護岸、綠化栽植與溝道清淤,讓排水溝舊貌換新顏。工業園區廢水、城鎮污水經處理後,借助人工濕地深度凈化;農田退水也經逐級截流凈化後匯入。如今,三排水質基本達Ⅳ類,部分達Ⅲ類,穩定流入黃河。三排莊人工濕地更是發揮關鍵作用,火山岩填料層及蘆葦根系生物膜技術有效脫氮除磷,出水口水體透明度高,生態效益日益凸顯,吸引眾多水鳥棲息,成為水環境治理典範。
水生態修復:濕地重生,生態韌性提升
沙湖與瀚泉海,宛如黃河流域濕地生態的明珠。沙湖曾受農業開發、水資源失衡困擾,湖面萎縮、水體污染。平羅縣果斷出擊,跨區域生態補水、水體凈化、植被恢復等舉措齊上陣。歷經五年,沙湖水質從劣Ⅴ類逐步提升至Ⅲ類,生物多樣性持續優化,成為生態治理標杆。瀚泉海也不甘落後,精準補水、底質改良、棲息地營造等手段協同發力,水域重現生機,水質穩步向好,為黃河流域水生態修復提供了寶貴經驗。
沙湖美景 攝影 遊修舟
農業應用:沃野生金助力鄉村振興
在上述三水融合發展模式下,平羅縣積極探索節水技術推廣之路,前進農場的水肥一體化機房內,感測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自動調節水肥比例,精準輸送至作物根系,實現高效節水灌溉。然而,實踐團深入村戶採訪後發現,多數村民對智慧灌溉技術仍存顧慮。為此,實踐團與水務局工作人員展開座談,提出建設“示範田”、開展培訓、探索“合作社+設備共享”模式等建議,旨在降低小農戶使用門檻,推動節水農業普及,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力量。
在總結了前進農場的技術推廣經驗後,實踐團進一步將目光投向了平羅縣更廣泛的鹽鹼地改良實踐。高莊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當地農田採用滴灌技術,實踐團實地觀摩,了解滴灌系統五級運行流程。儘管目前模式已逐漸趨於完善,但平羅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智慧化農業建設仍存在改進空間,未來將推進學科融合與智慧農業發展。
高莊鄉田間滴灌帶 攝影 遊修舟
與此同時,實踐團還前往寶豐鎮參觀菌草産業園。園區採用單一種植、分段利用模式,菌草作為先鋒作物,有改良鹽鹼地與飼料替代作用,還配套節水和凈化設備,為利用鹽鹼地提高作物種植面積和産量提供新方案。
産業園內種植的作物 攝影 遊修舟
校地合作:開啟三水融合新篇章
實踐尾聲,河海大學與平羅縣正式達成深度合作,共同簽訂了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協議並舉行揭牌儀式。雙方聚焦再生水安全利用與鹽鹼地治理,共同推進“設施升級-智慧監管-産業示範”一體化合作,打造縣域節水産業鏈示範標杆,開啟三水融合新篇章,為黃河流域水生態治理貢獻平羅智慧。
揭牌儀式 攝影 遊修舟
此次寧夏平羅之行,實踐團圍繞三水融合發展模式深入調研,梳理技術瓶頸,提出針對性建議,形成校地企協同推進縣域水生態治理方案。同時,實踐團通過實地考察,深刻感受基層工作者的堅守與付出,認識到科技賦能對鄉村發展的重要性。未來,實踐團將持續關注平羅發展,將所學轉化為具體行動,推動調研成果落地,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貢獻更多力量,也期待更多社會力量投身其中,共護母親河安瀾。(文 萬閆睿 曹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