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藝術學院數字藝術學院“星火數創”實踐團隊赴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展主題調研與創作活動。
在八天的行程中,團隊沿著歷史足跡走過大井朱毛舊居、小井紅軍醫院、黃洋界、茅坪村,在情景教學中體驗“紅軍的一天”、編草鞋、模擬“三灣改編”,在翻越山巒中尋訪紅軍後代。真實的場景、鮮活的故事,讓成員在感受井岡山精神的同時,也思考著如何用當代手段讓這些歷史與精神在新時代被更多人看見和感受。這樣的思考催生了數字創作實踐,基於文旅現場的交互體驗,到跨媒體的影像敘事,再到可觸可帶走的文創産品,構建起一條完整的紅色文化傳播路徑。
情景教學場景 供圖 南京藝術學院
在鐘國平老師的推薦下,團隊成員與陳平梅、江滿鳳兩位井岡紅歌、客家山歌傳承人有了面對面的接觸,她們的歌聲清亮而有力,唱腔中帶著山野的豪情與信仰的溫度。“一首紅歌就是一個故事,你們一定要發揮自己的專業力量,將井岡精神代代相傳下去。”陳平梅老師鏗鏘有力地鼓勵一行師生。
現場合影 供圖 南京藝術學院
在創作實踐中,團隊充分運用數字技術探索紅色文旅的多元表達路徑:一是研發互動式導覽小程式,通過數字生成技術實時復原大井朱毛舊居、黃洋界哨口、急行軍等歷史場景,使遊客在聽講解的同時能夠在手機上直觀“看見”當年的畫面,提升導覽的沉浸感與互動性;二是拍攝製作數字短片《星火燎原紅東方》,以井岡紅歌為主線構建“戰士成長”與“家人守望”的雙線敘事,全片背景音樂由省級非遺傳承人陳平梅演唱,結合“三渲二”水墨渲染與“聲——畫”參數映射等數字工藝,實現音樂節奏與畫面節律的同頻共振;三是嘗試推進文旅産品的更新迭代,構建“井勝”IP、“山河有信”AR明信片等在內的數字文創矩陣,旨在激發青年群體對井岡山文化的興趣與參與,並在文旅融合的運營鏈條中探索由文化感召向産業價值轉化的路徑,為當地紅色文旅注入可持續的增長潛力。
“井勝”IP 供圖 南京藝術學院
從現場導覽的實時重構,到影像敘事的跨媒介傳播,再到文創矩陣的生活化延展,南京藝術學院數字藝術學院“星火數創”實踐團隊嘗試用數字技術構建了一條“看得見、記得住、帶得走”的紅色文旅路徑。(文 李孟悅 林瀚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