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一響,六人肩挑花籃向前走去,兩人手持蚌殼做開闔狀,採蓮船一搖一晃……近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第五幼兒園,一場熱鬧的十樣景表演火熱進行。孩子們歡呼雀躍,零距離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孩子們體驗十樣景 供圖 上高縣委宣傳部
十樣景于清初傳入上高縣,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因以碰鈴、鈴鐺、小鈸、小鑼、堂鼓、板鼓、塔塔鼓、竹板、嗩吶、笛子十件樂器演奏,故名十樣景。上高十樣景常要搭配“彩蓮船”“蚌殼燈”共同演奏,表演隊跟隨音樂節奏變換隊列,舞步歡快,妙趣橫生。2013年,上高十樣景入選江西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如今,我們十樣景表演走進了校園,豐富的表演形式、熱鬧的節目氛圍,總能帶給孩子們好一陣歡樂,表演過後大家常常意猶未盡。”十樣景表演隊負責人鄭國香高興地説。上高縣各學校因地制宜,將舞龍、童謠、排字舞、烙畫、版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引進校園,成立各類非遺項目興趣小組,將非遺的“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之勢”。
陳鎖生在河畔唱道情 攝影 吳彩鳳
“敲起板來拉起琴,敬請大家聽道情。大家問我唱什麼,唱一段帶兒帶女好壞來對比……”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錦江河畔,盲人曲藝隊隊長陳鎖生手持二胡,腳踩自製鼓樂器,唱起上高道情,男女老少圍成一圈,聽得津津有味,不時喝彩鼓掌。
上高道情是流傳于宜春市上高縣的民間曲藝之一,近代以來,上高道情從自拉自唱發展到自拉並用腳踩板,把戲曲中的“甩腔”、民間小調中的“哭板”“罵調”也糅合其中。2008年5月,上高道情被列入第二批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從1952年成立盲人曲藝隊,隊長陳鎖生和隊員們,手執盲杖,肩背二胡和小鼓,相互攙扶著走在田間地頭,這一走就是57年。“我們每年都要到1623個自然村演出,路已經走熟了,全縣人民都認識我們。”陳鎖生自豪地説,“老祖宗流傳下來的上高道情是放不下的,只要還有鄉親們聽,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要唱下去。”
叢林酒陣 供圖 上高縣委宣傳部
“這片山坡就是叢林酒陣,目前埋藏著近300個帶有編號的酒罈,壇口部分露于坡面,壇內裝有400斤拌入大曲的高粱,要進行28天到40天的自然發酵。”在五穀村叢林酒博園,公司負責人馮超津津有味地向遊客介紹企業獨創的叢林發酵釀造工藝。
據悉,五穀村叢林酒博園坐落在宜春市上高縣,這裡面向野市田園、坐擁山丘叢林、探採甘洌山泉,釀酒條件得天獨厚。依託多年沉澱的生産工藝、精湛的釀酒技術,該企業大膽創新,獨創“叢林發酵、山澗洞藏”釀酒技術,專注于釀製古法純糧白酒。
值得一提的是,五穀村叢林酒博園既是一家釀酒企業,還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江西省工業旅遊區。“景區旅遊集叢林酒道遊、養生自然遊、國學文化遊、原味美食遊于一體,今年接待遊客五六萬人,沉浸式的酒道文化體驗廣受遊客好評。”馮超表示,企業將專注叢林發酵釀造工藝保護傳承,同時走好“三産融合”之路,繼續推動工業旅遊發展,以獨特的産品特色為中國白酒行業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洋林村地處敖山鎮東部,是一個由外國歸僑和瑤、侗、傣、壯、京、苗、漢七個民族組成歸僑少數民族聚居村。自2017年以來,該村累計投入資金1200余萬元,建設“七彩洋林”,著力建設全省一流的少數民族秀美鄉村建設示範村。
徜徉在洋林村,瀝青道路乾淨整潔,兩旁綠樹成蔭,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民族團結一家親 同心共築中國夢”標語鮮艷奪目。“依託自然資源和多彩文化,我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研學産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目前已經建成民族廣場、歸僑歷史文化長廊、遊客服務中心等,並積極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活動,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遊玩體驗。”洋林村黨支部書記張勝德説。
近年來,敖山鎮統籌推進保護、培育和發展民族特色村,弘揚民族特色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文旅融合,幫助洋林村引項目、留人才,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鄉村振興樣板,繪就一幅“七彩洋林”美好畫卷。(文 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