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江西省委網信辦主辦、江西新聞客戶端承辦的“賡續紅色血脈 傳承奮鬥精神”網上主題宣傳活動走進萍鄉市。參加此次活動的采風團一行來到萍鄉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張家灣村、高灘村、沿背村、甘祖昌故居等地,在白墻黛瓦間,感受著紅、綠兩色資源相互交融的勃勃生機。
采風團一行在萍鄉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前合影
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凝聚工運智慧的不朽豐碑
安源,是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11月25日上午,采風團一行來到萍鄉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沿著階梯拾級而上。陽光輝映下,大樓上“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8個大字格外醒目。走進館內,序廳的中心雕塑震撼人心,該雕塑由兩隻大手、巨大的紅旗和打破的岩石組成。環繞在兩隻手四週的巨大紅旗奔騰向上,既是一團熊熊烈焰,又是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那蒼勁有力的兩隻手,一手緊握岩尖,一手高擎信號燈,破石而出,象徵著安源路礦工人在紅旗的召喚下,以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跟隨中國共産黨奔赴井岡山,從勝利走向勝利。
展廳內,一張張圖片、一件件文物,無不訴説著安源路礦工人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在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展現出對黨絕對忠誠、對國家誠摯熱愛、對理想信念始終如一的崇高政治品格。“父挖窿中煤,子扯窿中拖;煤炭堆如山,父子都挨餓;寅吃卯時糧,妻寒子也餓;三日無餉發,生活真難過。”就是一首反映萍鄉安源路礦工人苦難生活的歌謠。艱苦的工作條件、殘酷的奴役壓迫、熱血的反抗鬥爭,令采風團一行為之動容,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百年安源煤礦工人運動史的理解與感悟。
采風團一行在張家灣村觀看紅色文藝輕騎兵表演
張家灣村: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離開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采風團一行來到張家灣村,遠遠望去,藍天白雲之下,紅瓦白墻的特色民居與綠樹相映成景。
張家灣村位於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安源鎮,是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發生地。近年來,張家灣村堅持“紅色資源帶動綠色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理念,立足秋收起義軍事的策源地和安源路礦工人運動革命歷史等獨特的紅色資源優勢,建造孔原、吳烈、吳運鐸、王耀南4座革命先輩事跡陳館,“初心學堂”以及孔原故居,打造“把一切獻給黨”安源黨性教學點。同時,張家灣村以油葵、菊花、藥材、科普大棚等特色種養為基礎延伸産業鏈,實現農業、農産品深加工、農村服務業有機融合;以紅色旅遊帶動綠色發展,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走出了一條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遊與綠色農業相融合的新路子。
采風團一行在高灘村採訪
高灘村:小山村蝶變成“熱門打卡地”
高灘村,紅色底蘊深厚,被譽為“引兵井岡決策第一村”,是秋收起義部隊進入蓮花的第一站。
11月25日下午,采風團一行來到高灘村,只見村四週被青山環繞,梯田沿著山脈層層而下,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色。據介紹,這裡擁有蓮花縣最大的成片水稻田壟,1.1萬餘畝的稻田每到春秋時節,油菜花海和金黃稻田皆是美不勝收。
2022年,萍鄉市委組織部與江西北斗應用研究院進行合作,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共同推進“北斗+旅遊項目”在高灘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借助江西省北斗衛星導航綜合應用,北斗紅旅遊系統通過紅色文化旅遊雲服務平臺、微信小程式、北斗定位講解終端的“雲+雙端”模式,賦予智慧旅遊新體驗。遊客們可以隨時根據自身精確定位,聽取紅色景點介紹和講解、查看周邊攻略和遊記、預訂文創産品和特産、尋求應急救援等。紅色旅遊搭上“黑科技”的翅膀,鄉村變景區,處處是“導遊”,小山村蝶變成為遠近聞名的“熱門打卡地”。
采風團一行在甘祖昌陳列館聽講解
沿背村:從經濟薄弱村到經濟強村的華麗蛻變
坐在車上看沿背村,天藍山青、白墻紅瓦、古橋流水,美不勝收,采風團一行來到這裡參觀甘祖昌故居、劉仁堪故居。
沿背村位於萍鄉市蓮花縣坊樓鎮中東部,紅色資源豐富,是“將軍農民”甘祖昌和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道德模範龔全珍老阿姨長期艱苦奮鬥的地方,也是著名的“蓮花一枝槍”保護者賀國慶的家鄉。
近年來,沿背村積極傳承紅色基因,以江西甘祖昌幹部學院為依託,緊扣學員和遊客“吃、住、行、遊、購、娛”等環節做文章,構建“紅培+”全産業鏈條,探索開闢出“紅色培訓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
採取“村民自營+學院指導”的模式,成立“紅沿”農業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開辦民宿55家,每年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50余萬元;精心編排紅色採茶劇《並蒂蓮花》,每年可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增收10余萬元;以“紅沿”農業專業合作社為主體,組建成立客運車隊,服務前來學習參觀的學員,每年助推村集體經濟增收60余萬元;發展“紅色旅遊+特産”經濟,成立“將軍情”土特産公司,採取“電商平臺+合作社+農産品”模式收購銷售村民的土特産,幫助村民解決農産品銷售難問題,022年沿背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50萬元,實現了從經濟薄弱村到百萬元經濟強村的華麗蛻變。(文/圖 許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