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澧溪學校九年級教室裏傳來一陣陣驚呼——講臺上,藍紫色的溶液在玻璃瓶中突然化作琥珀色,又瞬間轉為深藍,如同被施了魔法般循環變幻。“這是化學反應,不是魔術!”九江學院學子黃飛龍笑著揭開謎底,圍坐在實驗臺前的同學們眼睛亮了起來。這堂穿越城鄉的“化學魔法課”,用試管與量杯編織著少年們的科學夢。
課堂現場
為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教育高品質發展戰略,打破城鄉教育資源壁壘,4月17日,九江學院化學化工學院聯合九江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將大學實驗室“搬”進這所中學。由九江學院化學(師範)專業教研室副主任劉東升老師帶隊,黃飛龍、張雨晴、鐘金婷、邱婷四位大學生化身“科學魔法師”,為該校九年級學生開啟了一段科學探索之旅。九江市教科所所長胥明輝、教研員曹小芬,以及周邊中學化學教師組成的聽課團參與聽課。
實驗現場變身“魔法秀場”
課堂上,黃飛龍同學以一段生動有趣的化學科普實驗動畫視頻開場,瞬間點燃了學生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隨後,他現場演示“終止型碘鐘反應”實驗,神奇的化學現象令同學們驚嘆連連,紛紛躍躍欲試。
為讓學生親身體驗化學的魅力,黃飛龍將學生分成5個小組,發放實驗材料,鼓勵大家動手實踐。張雨晴、鐘金婷、邱婷三位助教穿梭在小組間,時而化身“實驗監理”糾正操作,時而成為“科學翻譯”解讀現象。溶液顏色按照預期發生奇妙變化時,學生們興奮不已,課堂上充滿熱烈的討論聲與歡快的驚嘆聲。
實驗結束後,黃飛龍對“碘鐘反應”進行全面總結,詳細梳理反應原理,深入分析實驗數據,同學們積極發言、踴躍參與,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
科技賦能教育創新
課後評課會上,大家圍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實驗操作中出現的共性問題,以及教學講解和引導環節的優化空間展開深入討論。黃飛龍的AI教學嘗試獲得高度評價,有教師感慨:“這比死記硬背公式有效很多!”教研員曹小芬表示,此次送課活動意義深遠,不僅為學生帶來全新的知識體驗,更為當地教師提供了創新教學思路。
教育科學研究所組織評課活動
此次活動是九江教育協同提質的縮影。根據《教育部關於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要求,九江學院已與九江市第一中學、九江同文中學、九江市第六中學等多所中學共建“化學創新實驗室”“奧賽人才共育基地”“九江市中小學生科普教育基地”等協同提質平臺。
帶隊老師劉東升表示:“當大學實驗室的燒杯與中學的試管相碰,産生的不僅是化學現象,更是教育的火花。”未來,九江學院化學化工學院與九江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將持續開展多樣化送課支教活動,推進中學化學學科高品質發展,為九江經濟社會高品質、可持續發展貢獻教育力量。(文/圖 劉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