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銀行”風靡武功山 遊客爭當“綠色富翁”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5-26 16:05:17

  近日,雲霧繚繞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武功山上,沿途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遊客一邊欣賞旖旎風光,一邊低頭忙碌——他們手持環保收集袋,在山林間“尋寶”:石梯縫裏的塑膠瓶、樹枝上挂著的包裝袋、草叢深處的零食袋……每撿到一件垃圾,就像往“銀行”裏存了一筆“綠色財富”。原來,遊客們正在身體力行地實踐“環保銀行”模式,解鎖“撿垃圾換文創”的新潮流。

“環保銀行”風靡武功山 遊客爭當“綠色富翁”_fororder_圖片4

收穫滿滿的遊客正在登山 攝影 周瀟瀟

  環保銀行:綠色價值的儲存站

  近年來,萍鄉市以“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為路徑,在垃圾分類領域深耕細作,各縣區因地制宜探索出諸多創新模式。其中,武功山風景名勝區連續7年開展的可回收物兌換活動,正是萍鄉市踐行“源頭減量、全民參與”理念的生動範本。此次第三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宣傳周活動中,“環保銀行”概念的融入令人眼前一亮。

  在武功山“綠色銀行”活動現場,遊客們的環保熱情如夏日驕陽般熾熱:戴眼鏡的小男孩眼尖地發現樹底的礦泉水瓶,拽著媽媽的衣角興奮呼喊;大學生特種兵捧著剛兌換的文創周邊感慨:“以前覺得環保是口號,現在每撿一個瓶子、分一次垃圾,都像在給城市‘存錢’,特有參與感!”

“環保銀行”風靡武功山 遊客爭當“綠色富翁”_fororder_圖片7

遊客用可回收物兌換文創産品 攝影 周瀟瀟

“環保銀行”風靡武功山 遊客爭當“綠色富翁”_fororder_圖片6

參與遊客獲“環保先鋒”榮譽證書 攝影 周瀟瀟

  一群背著登山包的年輕人笑言:“以前景區保潔員滿山跑著撿垃圾,現在咱們遊客拿著景區發的收集袋,自帶‘環保KPI’,30個塑膠瓶能換綠色存摺,60個就能贏環保獎牌,誰不想當‘環保富翁’?”

  這種從“景區包攬清掃”到“遊客主動減量”的轉變,正是“環保銀行”的核心價值——將垃圾分類從“與我無關”的旁觀者視角,轉化為“人人實踐”的沉浸式體驗。數據顯示,隨著武功山“戶外天堂”的美譽借網絡傳播,活動參與人數年均不斷增長,景區可回收物回收率不斷提升,真正實現了垃圾“源頭減重”與環保意識“源頭增重”的雙向奔赴。

  綠色存摺:記錄環保足跡

  在武功山腳下的“環保銀行”兌換點,一名中學生舉著綠色銀行存摺和獎牌説:“這獎牌比遊戲皮膚更‘酷’,因為它記錄著我為地球做的‘任務’!”旁邊,一名年輕男子小心翼翼地翻開綠色銀行存摺,上面密密麻麻蓋著積攢的印章。

“環保銀行”風靡武功山 遊客爭當“綠色富翁”_fororder_圖片10

遊客獲榮譽證書和獎牌 攝影 劉沫堯

  這份“綠色存摺”裏,藏著萍鄉市垃圾分類的“密碼”:通過量化環保行動,將抽象的生態文明理念轉化為可感知、可參與、可積累的具體實踐。正如一名退休老師所言:“每次翻開存摺,就像看見自己給城市‘種’了一棵棵樹,這種‘綠色財富’比金錢更珍貴。”

“環保銀行”風靡武功山 遊客爭當“綠色富翁”

遊客撿到的礦泉水瓶 攝影 劉沫堯

  環保行動,全民參與

  “環保銀行”模式的推行,讓“撿垃圾換文創”成為武功山的新潮流。社區裏,鄰裡間分享著“如何攢積分換綠植”的心得;學校中,孩子們用廢舊紙箱製作“環保銀行”模型;企業裏,員工自發組織“辦公垃圾減量挑戰”……萍鄉市正以“環保銀行”為紐帶,串聯起政府、景區、市民的綠色共識。這種“身邊人帶動身邊人”的模式,讓環保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化作每個人觸手可及的日常行動。

  站在“十四五”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節點,萍鄉市將讓“分類齊參與”成為城市新風尚,讓“低碳新時尚”融入生活點滴,每一次彎腰撿拾、每一次精準分類,都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詮釋,更是對子孫後代最珍貴的生態饋贈。(文 周瀟瀟 劉沫堯)

編輯:鐘薇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