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露,滬昆高速梨園至東鄉段改擴建工程現場已是一片火熱場景:大型攤鋪機舒展熨平板,將160℃的滾燙瀝青鋪展開來,蒸騰的熱浪在空氣中翻滾;緊隨其後的壓路機發出低沉轟鳴,震蕩壓實新生路面;不遠處全站儀投射的紅色光點,精準測量千米路面的平整度……
這條蜿蜒伸展的交通巨龍,不僅是江西貫通東西的“黃金走廊”,更是緊密串聯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紐帶。自2022年3月破土動工,梨東改擴建項目便成為焦點。該項目不僅是對道路通行能力的擴容提質,更是江西以交通先行落筆,擘畫發展新圖景的強勁脈動!
梨東改擴建工程項目 供圖 《當代江西》雜誌
技術破局
梨東改擴建工程起自上饒市玉山縣梨園贛浙界,途徑上饒市、鷹潭市、撫州市3市12縣區,終於撫州市東鄉區東鄉樞紐互通,路線全長201.158公里,概算總投資273.146億元,是江西省一次性建設里程最長、投資最大的高速公路改擴建項目。
一邊是龍虎山、龜峰等國家級景區的生態保護需求,以及信江等水系的複雜環境;一邊是與鐵路、公路、橋梁、特高壓輸電線路等100余處交叉,施工組織協調千頭萬緒。更難的是,要在保證全省交通量最大、重載比例最高的高速公路四車道正常通車的基礎上進行同步改造。
“就像給老建築翻新,既要保證原有結構安全,讓住戶正常進出,又要拆墻、擴空間、換管道,讓新老部分完美融合。”江西省交通投資集團梨東改擴建工程建設項目辦公室副主任鄧萬軍打了個形象的比喻。
項目團隊以系統化創新思維破解困局,其中上饒城區段31.146公里採取“新建八車道”方案,其餘路段以兩側接寬為主,輔以“局部單側加寬+分離新建”的方式進行改擴建。在梨東改擴建工程SSZ標段,SSZ標項目路面分部經理蔣格介紹:“我們應用3D智慧攤鋪技術,通過高精度定位和數字化建模,精準控制路面的平整度和厚度。”
面對重重難關,項目團隊各個擊破。針對南方地區多雨導致水穩基層易開裂的問題,自主研發的抗裂水穩材料加入納米級纖維增強劑,使基層抗裂性能提升40%;跨線施工的“裝配式鋼砼組合梁橋+智慧監控”系統,實現既有道路零中斷施工;面對複雜交叉工程,運用“BIM+GIS”技術構建全生命週期管理平臺,三維可視化模擬讓施工方案優化效率提升60%。
項目團隊創新提出並踐行“臨時設施永久建設”理念。通過將施工臨時駐地、施工用電、施工輔道等設施,與沿線群眾生産生活長遠需求緊密結合,減少臨時用地1200余畝,在沿線村鎮架設18條電力專線,解決3萬餘戶居民用電難題等,確保在建成高速大通道的同時,也為當地留下永不搬走的惠民便民設施,實現工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綠色低碳工業中心 供圖 《當代江西》雜誌
綠脈通途
將“綠色低碳、生態環保、景色優美”理念融入項目建設的每個細節,在鋼筋水泥間繪就“美綠高速”新圖景。按照“避讓—保護—修復”模式,項目團隊反復比對、優化方案,在保障施工進度的同時,最大限度呵護沿線生態。對施工範圍內2000余株珍貴苗木,開展“生態移植”。如今,這些珍貴苗木成活率達98%,在新的土地上煥發勃勃生機。
為追求道路與自然山水的和諧共生,項目團隊創新應用生態修復技術,對沿線高邊坡推行“一坡一設計”的精細化綠色防護。深入勘察不同地段的地形地貌與土壤特性,科學優選適宜的草種、灌木及喬木進行精準配植,讓每一面邊坡都煥發獨特生機,織就工程與生態交融的綠色畫卷。
步入梨東改擴建項目綠色低碳工業中心,現代工業設施與錯落綠植交相輝映,綠樹掩映下鳥鳴聲聲,花香浮動。很難想像,這是一座繁忙的高速公路建設基地——它正悄然重塑人們對基建工地的傳統印象。該中心集碎石加工存儲、鋼筋加工配送、混合料拌合生産、尾料處理于一體,是省內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綠色環保程度最高的高速公路綜合場站。
在資源利用方面,項目團隊更是下足功夫。採用污水分離處理、砂石分離等措施,實現廠區“零排放”。安裝光伏發電系統,滿足部分辦公及生活用電需求,有效降低碳排放。研發的碳排放監測管理系統,就像一個“環境衛士”,對施工全過程的碳排放進行實時監測、精準分析,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一組組數據,直觀展現建設成效:花園廠區實現廠區內空氣中粉塵顆粒含量控制在0.02-0.3毫克/立方,遠低於國家標準1毫克/立方米要求;混凝土尾料處理中心對廢棄混凝土進行分離回收,投入使用近一年,共回收混凝土尾料4000余方,節約用水約3.6萬噸;三維層析成像的紅砂岩路基施工品質檢測技術,快速檢測紅砂岩路基品質,有效縮短建設工期降低施工風險和檢測成本,實現節支近2000萬元。
智慧集成預製梁廠 供圖 《當代江西》雜誌
智慧賦能
在梨東改擴建項目辦智慧高速運行中心,巨大的數字屏宛如掌控全局的“智慧大腦”,滬昆高速梨東段的每一刻脈動盡收眼底。車流的律動、路網的瞬息變化,皆化為躍動的數據與清晰的圖景,演繹著高速公路的實時運行交響。
“項目自啟動之初,便高起點錨定建設省內首條智慧高速的戰略目標,構建起‘感知一張網、數據一個湖、建管一張圖’的智慧化體系。引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實現交通感知數字化、服務品質化、指揮智慧化。‘一路多方聯勤聯動’高效協同體系,能讓高速突發事件得到快速響應與處置,大大提升司乘體驗。”項目辦工作人員周通介紹。
在K531+60追尾事故處置中,指揮中心通過視頻回傳功能實時掌握現場單道緩行情況,同步調度清障、交警、收費站三方聯動,從接警到道路恢復僅用時44分鐘,較傳統模式提速50%。
項目建設過程中,處處能感受到科技與智慧的力量。橋梁施工應用新型智慧挂籃施工技術,不僅大量節約了人工,同時還降低了施工風險,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真正實現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目標。
在智慧集成預製梁廠,鋼筋骨架自動生産線中,機器人協作完成底板、腹板鋼筋的送料、焊接和碼垛,一片T梁自動焊接1160個焊點;AGV小車在中央數據控制系統指引下,實現鋼筋24小時無人配送;8條梁板預製遠程智控生産線貫穿鋼筋加工、混凝土澆築、智慧蒸養、AI預應力施工全流程。
憑藉一系列創新舉措,梨東改擴建項目收穫了諸多榮譽:“公路綠色低碳工業中心”獲評“全國公路綠色低碳技術示範基地”稱號,綠色低碳綜合場區建設技術等微創新榮獲了全國公路微創新大賽3項金獎3項銀獎3項銅獎……
當前,該項目正進入衝刺階段,將於今年年底基本建成。這條智慧綠色的交通新動脈通車後,將顯著提升通道通行能力和效率,助推江西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為江西高品質發展增添強勁動能。(文 肖雅 徐鵬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