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製作 張開
國際在線江西報道(記者 張震寰):近日,記者在昔日的“江南煤都”江西豐城採訪發現,這座曾因煤而興的城市,如今正以光伏為筆,繪就一幅波瀾壯闊的綠色發展新畫卷。從廢棄的電廠灰場到繁忙的工廠屋頂,一片片“藍色海洋”在贛鄱大地上延展,不僅為區域經濟注入了澎湃的綠色動能,也書寫了一份從“黑金”到“綠金”轉型的時代答卷。在這場深刻的能源變革中,國網豐城市供電公司以堅強可靠的電網和全方位的優質服務,為這座城市的綠色蝶變提供了堅實保障。
龍頭企業先行:“屋頂電站”成減碳先鋒
走進位於豐城循環經濟産業園的馬可波羅江西岩板産區,現代化廠房鱗次櫛比,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片片覆蓋在廠房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光伏面板。這裡不僅是亞洲最大的岩板生産基地,更擁有著全球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單體容量最大的項目。
“我們的廠房屋頂,不但是屋頂,還是太陽能光伏發電板。”馬可波羅江西岩板産區安環主管劉學介紹。作為國家級“綠色工廠”,公司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充分利用廣闊的廠房、倉庫屋頂,引入了100MW的屋頂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
“這個項目年發電量高達1億千瓦時,其中90%以上可供我們自行消化使用。”劉學算了一筆賬,“這相當於一年可節約標準煤2.9萬多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1萬多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700多噸。這片‘藍色屋頂’,真正成了我們企業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的‘陽光銀行’。”
在豐城,像馬可波羅這樣擁抱綠色能源的企業並非個例。陽光的價值被前所未有地重視,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將閒置的屋頂資源轉化為持續的綠色電力,為自身發展賦能,也為城市轉型貢獻力量。
專業力量護航:共築綠色電能新引擎
一度度綠電的誕生,從宏偉藍圖變為現實,離不開專業新能源公司的精心建設和運維。豐城市中建大橋新能源有限公司便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
“我們公司自2018年成立以來,主要致力於屋頂分佈式光伏項目的開發與建設。”公司總經理徐紅告訴記者,他們為和美、唯美陶瓷公司等企業建設了17個光伏項目,採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將清潔能源高效轉化為生産力。
“今年上半年,我們公司已為合作企業貢獻了4688萬度的綠色電能。截至今年6月,累計貢獻的綠色電能達到5.16億度,相當於節約標準煤6.3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1.41萬噸。”徐紅表示,這些成績的取得,與供電公司的支持密不可分。“17個光伏項目發出的綠色電能,通過變電站併入國家電網。項目的並網、調度和日常運行,都由豐城供電公司進行專業的管理和指導,保障了光伏項目能夠穩定可靠地運行。”
電網堅強支撐:當好綠電“護航員”與“調度員”
隨著新能源裝機容量的激增,如何確保這股龐大而又具有波動性的綠色電能“發得出、送得穩、用得好”,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國網豐城市供電公司主動作為,以精細化的服務和智慧化的技術,為豐城的綠色轉型提供了堅強後盾。
“隨著豐城新能源的迅速發展,光伏裝機容量越來越多,發電量越來越大,為企業的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綠色動能。但也對我們的服務品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國網豐城市供電公司梅林供電所客戶服務一班班長劉明説道。
為了服務好新能源産業的發展,豐城供電不斷深化全流程跟蹤、全週期保障機制。“我們優化了‘一企一策’服務模式,從項目初期的報裝、並網,到後期的運行、維護,都提供‘一站式’服務,確保每個環節都順暢無憂。”劉明介紹,他們通過加強對並網設備的巡視檢查和電網的科學調度,確保電網始終保持安全穩定運行,讓企業和居民在享受綠色能源的過程中,獲得更實在的便利。
從昔日堆滿粉煤灰、塵土飛揚的“工業傷疤”,到如今盤活土地、變身“陽光銀行”的百兆級光伏電站;從單一的煤炭經濟,到如今多點開花、欣欣向榮的循環經濟與綠色産業。豐城,這座曾經的“江南煤都”,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産業淬煉與重生。
截至目前,宜春電網新能源裝機已達184萬千瓦,佔全市總電源裝機20%,成為全市第二大電源。這背後,是無數在各自崗位上為綠色發展默默奉獻的奮鬥者,更是電網企業主動擔當、全力護航的生動寫照。贛江之濱,一幅能源轉型、綠色崛起的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