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生態之筆 興贛鄱鄉村——江西小微濕地解鎖“綠富美”振興密碼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9-19 17:51:41

  立秋時節,贛鄱大地依舊綠意蔥蘢。贛州安遠縣孔田鎮孔目村,昔日淤積滯濁的洼地,如今綠漪漫水,魚翔淺底,水鳥翩躚;鷹潭市龍虎山鎮社田源村,莼菜産業園與濕地景觀相映成趣;宜豐縣車上林場小水村,七級階梯式濕地蜿蜒鋪展,成為遊客絡繹不絕、爭先打卡的“雲端秘境”……

  近年來,江西以小微濕地為筆,以生態治理為墨,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繪就了“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生動篇章。“十四五”期間,江西創建小微濕地保護和利用示範點172處,修復濕地面積4600余畝,助推濕地生態系統的“微細胞”逐步煥發生機,為濕地保護修復提供了“江西樣板”。

執生態之筆 興贛鄱鄉村——江西小微濕地解鎖“綠富美”振興密碼_fororder_臨川區溫泉鎮安全村屠刀咀小微濕地

臨川區溫泉鎮安全村屠刀咀小微濕地 供圖 江西省林業局

  戰略擘畫:頂層設計築牢生態根基

  江西省委、省政府將小微濕地保護修復納入省級戰略,省委一號文件、《江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江西省林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江西省濕地保護修復“十四五”規劃》等重要規劃明確小微濕地建設任務,《小微濕地建設指南》地方標準以及配套政策體系相繼出臺,構建起“申報-評審-建設-驗收-管護”全流程管理機制,形成“省級主導、市縣主抓、鄉鎮實施”的工作格局,規範、科學、有序推動小微濕地保護和示範點建設,讓小微濕地從“分散治理”走向“系統治理”。

執生態之筆 興贛鄱鄉村——江西小微濕地解鎖“綠富美”振興密碼_fororder_萬載縣赤興鄉鏡山村小微濕地現狀2

萬載縣赤興鄉鏡山村小微濕地現狀 供圖 江西省林業局

  此外,南昌市列支580萬,宜春市列支550萬,南豐縣更是投入4801萬支持小微濕地建設;鷹潭市龍虎山鎮創新“政府+企業+社區”模式,成立專業公司負責運營管護;瑞金市引入市場主體,對濕地實施規模化農業經營,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良性投入格局,為小微濕地保護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能。

  系統治理:治“污”成景煥新鄉村顏值

  江西省以問題為導向,運用系統思維破解鄉村生態環境頑疾,實現了從“臟亂差”到“綠富美”的華麗蛻變。成效的取得,離不開科學精準的技術路徑和因地制宜的實踐。

執生態之筆 興贛鄱鄉村——江西小微濕地解鎖“綠富美”振興密碼_fororder_2安福縣羊思慕鎮樓下村小微濕地

安福縣羊思慕鎮樓下村小微濕地 供圖 江西省林業局

  “過去這裡就是個臭水塘子,村裏年輕人也都愛往外跑,現在水裏種蓮藕養魚蝦,家門口就能賺錢!環境好了,腰包鼓了,大家心氣都高了!”孔目村的蛻變,是江西小微濕地系統治理的索引。針對鄉村水環境的積弊沉疴,江西打出水系連通、生態清淤、植物修復的“組合拳”,系統開展微污染河水、農田退水、農村集中居民點生活污水及類似性質的低污染水的水質凈化工程,讓昔日的臭水塘煥發新活力。

  吉安市安福縣羊獅幕鎮通過生態荷塘修復和水生植物種植,將V類水體凈化為Ⅲ類清水;永新縣三灣鄉三灣村小微濕地水體透明度從0.3m提升至1.2m,氨氮、總磷等污染物濃度銳減超30%;贛州市興國縣龍口鎮睦埠村、文院村通過清淤清雜、生態駁岸建設,讓污染嚴重的池塘重現水清岸綠;景德鎮浮梁縣湘湖玉田村小微濕地清理入侵植物水葫蘆250平方米,種植苦草、金魚藻等水生植物,水質透明度大幅提升,水體自凈能力顯著增強。此外,作為江西省首個人工小微濕地污水生態處系統,江西農業大學污水處理示範基地小微濕地內含表流型、潛流型、多級流三套處理系統,設計處理規模600m³/d,15年累計處理校園生活污水300多萬噸,表流型出水達農田灌溉標準,潛流型多數指標達地表水Ⅲ類標準,多級流達地表水Ⅰ-Ⅱ類標準。

執生態之筆 興贛鄱鄉村——江西小微濕地解鎖“綠富美”振興密碼_fororder_永新縣三灣鄉三灣村小微濕地

永新縣三灣鄉三灣村小微濕地 供圖 江西省林業局

  在實現濕地去污煥新基礎上,江西進一步擴展小微濕地的功能價值,推動生態修復與景觀營造的深度融合。宜春市宜豐縣新莊鎮張家村打造帶狀水系濕地,松木樁駁岸搭配旱傘草、美人蕉、蘆葦等挺水植物形成生態緩衝帶;新餘市分宜縣雙林鎮雙林村利用地形結合棧道、亭臺,讓濕地成為村民休閒的後花園;九江市修水縣大橋鎮西塘村完成800米水系連通、300米生態塘堤建設,還增設廊亭與石碑,賦予小微濕地獨特的文化內涵。

  融合賦能:“濕地+”激活鄉村振興動能

  生態修復的成效,最終落腳在産業振興與民生改善上。江西省創新“濕地+”融合模式,打通了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通道,解鎖了鄉村發展的“綠富美”密碼。

執生態之筆 興贛鄱鄉村——江西小微濕地解鎖“綠富美”振興密碼_fororder_江西省林業科學院城郊小微濕地群

江西省林業科學院城郊小微濕地群 供圖 江西省林業局

  土地生金添收益。贛州市安遠縣孔目村發展“濕地+農業”,蓮藕、蘆竹種植與魚蝦養殖融合,直接增收1.8萬元;瑞金市引入市場主體,對濕地實施規模化農業經營,為村集體和農民創收20萬元;撫州市南豐縣在琴城鎮百年桔樹園構建小微濕地,清理溝塘淤泥改善土壤,讓有1700餘年栽培歷史的南豐蜜桔品質再提升;太和鎮司前村則依濕地養殖甲魚,凈化養殖尾水的同時,讓甲魚微量元素增加,畝産值達10萬餘元。

  風景變現聚人氣。吉安市永新縣三灣村、煙閣村憑藉修復後的濕地景觀,年吸引遊客超萬人次;宜春市宜豐縣車上林場小水村以小微濕地為核心資源,整合紅軍醫院遺址、特色民宿等資源,遊客量同比增長150%,村民土特産銷售額及村集體餐飲收入增長超80%;吉安市井岡山柏露鄉長富橋村小微濕地打造田園綜合體,集民宿、水上樂園、研學培訓于一體,帶動周邊村民增收;吉安市遂川縣將五指峰小微濕地與森林康養基地的茶園步道、紅豆杉林、知青舊址等景觀資源相互映襯,成為遊客流連忘返的熱門打卡地。

執生態之筆 興贛鄱鄉村——江西小微濕地解鎖“綠富美”振興密碼_fororder_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小微濕地

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小微濕地 供圖 江西省林業局

  崗位上門穩民生。萍鄉市累計為小微濕地建設提供就業崗位680余個,並設立公益崗優先吸納困難群眾;安義縣新民鄉烏溪村小微濕地建設期間優先聘用本地勞動力,建成後設立管護公益崗,讓村民實現“守護生態就能賺錢”。

   治理升級:織密民生福祉與文明共建網絡

  小微濕地建設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改善和産業興旺,更深層次地提升了鄉村治理水準和文明風尚。

執生態之筆 興贛鄱鄉村——江西小微濕地解鎖“綠富美”振興密碼_fororder_新餘市仙女湖區東坑林場月牙灣小微濕地.JPG

新餘市仙女湖區東坑林場月牙灣小微濕地 供圖 江西省林業局

  在生態科普宣教上,濕地成為生態文明教育的“活課堂”。新餘市渝水區沙頭村結合紅色資源開展濕地教育,年接待超萬人次;贛州市石城縣橫江鎮丹陽村打造濕地自然學校,開展研學活動20余場;宜春市銅鼓縣在濕地內設立保護牌明確責任與舉報電話,讓生態保護知識融入日常。

  在共建共享氛圍營造上,“要我保護”變為“我要保護”的轉變在贛鄱大地處處可見。吉安市眾多村民自發加入濕地巡護隊伍;九江市湖口縣通過科普宣傳提升村民環保自覺;宜春市銅鼓縣成立由政府、村民、企業組成的濕地管理委員會;萍鄉市湘東區組織“政府開放日”邀請企業和社區代表觀摩項目,形成多方協同、全民參與的良好治理格局。

  從贛北荷塘到贛南溪流,江西小微濕地正以微知著,推動生態修復、産業勃興、民生改善、治理升級全鏈條發展。贛鄱大地,沿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康莊大道篤定前行,以綠為底,書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華章。(文 張金蘭 饒星辰)

編輯:張震寰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