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公路在青山綠水間蜿蜒,不僅連接著村落與城市,更串聯起風景與産業、傳統與現代,讓“中國最美鄉村”煥發出時代新韻。
清晨,婺源縣江灣鎮,G237國道上的車輛漸漸增多。沿途的觀景臺上,早已站滿了等待拍攝晨霧與日出的人們。“二十多年前,這還是條坑洼泥路,如今每天有上百輛旅遊車從家門口經過。”當地村民笑著算了一筆賬:“我家改造的民宿旺季每天收入超千元,去年全家純收入突破20萬元。”
這樣的“幸福賬”,正是婺源國省幹線公路為最美鄉村“強筋健骨”的生動寫照。
公路+旅遊:從“過境通道”到“經濟長廊”
在江灣服務區,婺源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江金宜指著墻上的路網圖介紹:“我們按照‘管養一條公路、促進一方旅遊、振興一地經濟’的理念,打造‘生態路、旅遊路、致富路’。”

S303浙臨線婺源縣浙源段
“十四五”期間,婺源投資12.74億元,建成G237、G351城區繞城一級公路28.35公里,S303浙源嶺腳至鳳山段省際出口通道10.56公里,徹底打通全域旅遊“動脈”。
如今,暢通的路網輻射帶動沿線産業園區、景區和鄉村一體化發展,讓婺源從“美麗風景”真正走向“美麗經濟”。
“四通八達的交通環境,形成了全縣‘半小時通達圈’。”目前,婺源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管養國省幹線公路272.893公里,涵蓋2條國道117.425公里、3條省道155.468公里。

S302紫曲線婺源段興起“摩旅”潮
值得一提的是,“95聯盟大道”繪就路旅融合新樣板,國省公路蜿蜒山水之間,45公里漫遊綠道銜接村落與景區,21個觀景臺和公路驛站點綴沿線。“司機之家”提供熱水、圖書角等暖心服務,61公里彩色路肩更成為遊客眼中的“最美風景”和網紅打卡地。
公路+生態:從“山水綠道”到“幸福畫廊”
沿著婺源G237行駛,公路兩側“四季花廊”令人目不暇接:春有杜鵑、夏有紫薇、秋有紅楓、冬有茶梅。

養護工人們正在烈日下忙碌著,開展日常保潔、小修養護和路域環境整治工作 供圖 婺源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據悉,婺源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在打造“暢安舒美”路和“慢遊綠道”過程中,沿線栽植景觀樹木,依照“四季有花”理念提升綠化品質,使公路成為“山水林田湖、城鎮鄉村景”的紐帶。
除了“植綠”,更要“護綠”。該中心堅持低碳環保養護,在路肩邊坡栽花種草、定期修整,禁用除草劑,減少污染,提升公路形象與出行體驗。
生態改善的背後是民生的提升。2024年監測顯示,婺源國省道沿線PM2.5濃度較2020年下降18%,生物多樣性增加12種。“現在白鷺都回來築巢了。”當地攝影愛好者展示遷徙季拍攝的“萬鳥齊飛圖”,贏得無數讚嘆。
在察關村,“自然為師”研學創始人周江長期關注婺源自然與人文的融合。“婺源的公路建設沒有破壞自然,反而成了風景的一部分。”他説,“比如察關這一帶,公路沿山勢蜿蜒,與古橋、村落、流水相映成趣,甚至本身就成了攝影創作的對象。”
公路+産業:從“靠山吃山”到“點山成金”
“公路通,百業興。”交通改善不僅帶來便利,更激活了産業。
在G237濟寧線旁的花築·婺源水路山居民宿,老闆汪紅梅深切感受到交通改善帶來的變化。“婺源的公路不僅是交通通道,更是旅遊體驗的一部分。”她説,“很多客人就是沿著‘95聯盟大道’一路自駕或騎行來到我們這裡。路面平整、風景優美,沿途的觀景臺和服務區也成了他們停留打卡的點,真正實現了‘路景融合’,也為我們帶來了更多客源。”
沿G351台小線,30余家物流企業聚集形成“快遞小鎮”,山茶油、皇菊、茶葉等特産實現48小時直送長三角。婺源縣國省幹線沿線涌現500余家民宿、20多個特色研學基地,形成“交通+旅遊+産業”融合模式,帶動旅遊從業超8萬人,人均年收入超3萬元。
公路+服務:從“停車歇腳”到“旅行社區”
在江灣服務區,房車旅行者張先生對這裡的設施讚不絕口:“婺源的服務區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個歇腳的地方,更像是一個功能完備的‘旅行社區’。”

江灣服務區 攝影 汪婕
“房車專用水電介面接駁非常方便,就像給房車提供了一個‘移動的家’。還有超級充電樁,充電速度快,很適合新能源車輛。另外,露營帳篷區也設計得很溫馨,適合喜歡戶外露營的遊客。”張先生説。
這些服務設施的建設,正是婺源公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據統計,婺源國省幹線沿線已建成21個觀景臺和公路驛站,61公里彩色路肩成為網紅打卡地,“司機之家”提供熱水、圖書角等暖心服務,日均服務超過500人次。
如今,車輪駛過平坦的瀝青路面,一幅“路暢、景美、業興、民富”的新畫卷,正在這片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的土地上徐徐展開。婺源的實踐充分證明,高品質的公路網絡不僅是連接地域的交通動脈,更是驅動鄉村振興、賦能美好生活的幸福紐帶。(文 汪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