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養殖歷史,從林間珍禽到百億産業;科技賦能與文化傳承,讓“白鳳仙子”飛出富民新路。9月17日下午,“高品質發展中國行·煥新江西”專題活動調研團走進吉安市泰和縣,在這片有著深厚紅色底蘊的土地上,探尋一隻烏雞背後的産業振興故事。
武山腳下:千年烏雞的現代蛻變
泰和縣馬市鎮汪陂村,武山腳下,清澈的武山湖依村而過。這裡是中國泰和烏雞的發源地,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養殖歷史。當地流傳著“不飲武山水,不是武山雞”的説法,特有的水體和土壤中豐富的磷、鉀、鈣等營養成分,孕育了泰和烏雞獨有的特徵和價值。

風景秀麗的汪陂村 攝影 熊家明
“我們採用的是林下生態養殖模式,讓烏雞在自然環境中生長。”汪陂村烏雞養殖戶朱玉華表示,她家每年養殖200多羽烏雞,可創收3萬多元,“烏雞就是我們致富的‘金鳳凰’”。

泰和烏雞 攝影 熊家明
調研團看到,在5萬多平方米的林下養殖區內,一群群羽毛潔白、體型嬌小的烏雞正在林間自由覓食。這些烏雞具有“叢冠、纓頭、藍耳、鬍鬚、絲毛、五爪、毛腳、烏皮、烏肉、烏骨”十大特徵,素有“世界珍禽”和“白鳳仙子”的美譽。
汪陂村黨支部創新推進“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由企業提供技術和飼料,農戶負責養殖,烏雞産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增長點。按每戶年養殖200羽烏雞測算,戶均創收3.8萬元。
科技賦能:傳統産業煥發新生
離開養殖基地,調研團來到泰和烏雞文化展示中心。這個投資300多萬元建設的綜合性平臺,通過LED顯示屏、電視、展板、實物等多種形式,全面展示了泰和烏雞的歷史文化和發展現狀。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産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産’文章。”展示廳入口處的文字格外醒目。泰和縣泰和烏雞産業發展中心副主任肖志埔向調研團介紹,泰和烏雞集藥用、營養、觀賞三大價值于一體,近年來通過科技賦能,實現了從傳統養殖到現代産業的跨越式發展。

泰和烏雞文化展示中心 攝影 熊家明
目前,全縣建有保護區1個、國家級保種場1家、一級擴繁場3家,泰和烏雞規模養殖企業71家,加工企業20家。其中省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2家、市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11家,産品達8個系列140多個品種,産值達71.6億元。
産業融合:百億産業助力鄉村振興
“泰和烏雞相繼獲得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首批國家級畜禽保護品種、中國馳名商標等殊榮。”肖志埔自豪地説,2024年全縣烏雞養殖量突破1220萬羽,其中種雞養殖規模達79.2萬羽,商品雞出欄量達到1036萬羽,銷售泰和烏雞蛋7200萬枚。

泰和烏雞現代産業園沙盤 攝影 熊家明
在産品展示廳,調研團看到了烏雞深加工産品,涵蓋生鮮、休閒食品及功能性食品等100多種品類,如烏雞肽、烏雞蛋等。這些産品通過校企合作,依託南昌大學等高校的科研力量,實現了産業科技創新與轉型升級。
泰和烏雞産業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通過“黨建+生態旅遊”“黨建+特色品牌”等發展模式,泰和縣正全力打造烏雞觀光、休閒旅遊、生態體驗于一體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産業鏈。
紅色沃土上的綠色發展之路
泰和縣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6095名,誕生了18位開國將軍。這片紅色沃土,如今正沿著綠色發展之路奮力前行。
從林下生態養殖到現代化加工,從文化傳承到科技創新,泰和烏雞産業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品質發展之路。兩千年的養殖歷史與現代農業科技在此交融,繪就了一幅産業興旺、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
泰和烏雞,這只千年“白鳳”,正在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展翅高飛,為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文 汪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