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彩色公路蜿蜒于青山綠水間,如絢麗的絲帶串聯起自然美景與人文古韻,也連接著百姓的致富夢想與美好生活。
清晨的陽光灑在S201紫嶺線上,彩色路肩與遠山近水相映成趣。見山咖啡館裏,老闆徐杏正忙著為客人準備咖啡。“這幾年路的變化很大,平坦又寬敞,開車過來很舒心。”她笑著説,“路兩邊種了花和樹,還有觀景平臺,感覺很有特色。”

銅鈸山觀景臺 供圖 廣豐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這幅生動畫面,是廣豐區推進國省幹線公路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縮影。“十四五”以來,廣豐公路事業發展中心以路為筆、以實幹為墨,在豐溪河畔、銅鈸山間,將“崎嶇險途”畫成“坦途美景”,把“山水資源”釀成“民生甜泉”。
示範路建設:從交通動脈到風景長廊
2019年,廣豐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投資2000余萬元,實施S201紫嶺線“暢安舒美”示範路建設項目。該示範路建設里程約26.62公里,按二級公路標準建設,目標路段內鋪設柏油並加舖彩色路面、完善水溝和防護工程、景觀綠化、增設觀景平臺等。
“這條路將將軍潭、九仙湖、紅軍岩、嶺底、小豐等多個核心景點有機串聯,推動交通動脈與生態景觀深度融合。”廣豐公路中心副主任林國正介紹,項目著力打造“路在景中延,人在畫中游”的路旅融合典範。
如今,行駛在S201紫嶺線上,平坦的瀝青路面、彩色的路肩、沿途的觀景臺和完善的配套設施,讓人眼前一亮。這條公路不僅滿足了出行需求,更成為展示廣豐山水美景的窗口。
“公路+旅遊”:從“過境通道”到“經濟走廊”
“公路通了,遊客來了,我家的臘肉、筍幹再也不用愁賣了!”銅鈸山腳下的村民周大叔笑著説。過去,受限于山路崎嶇,臘肉的銷售問題成了困擾他的一大難題;如今,遊客沿著S201自駕而來,周大叔家的臘肉生意也愈發紅火起來。
來自南昌的在校大學生馮可欣在觀景臺駐足拍照:“這條公路開起來整體感受非常棒!最享受的是過了九仙湖到嶺底這一段,一邊是山壁,一邊是水庫風光,彎道視野開闊,駕駛感十足。”
據統計,S201示範路建成後,銅鈸山年吸引遊客超40萬人次,帶動周邊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15%。民宿經濟更是迎來“井噴式增長”:“岩溪裏”民宿開窗見竹林,融合紅軍文化打造“世外桃源”;“九仙湖民宿”推出“騎行+漂流+採摘”套餐,吸引遊客停留多日。
安全保障:築牢旅途“安心線”
銅鈸山作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自古便有“東南第一峰”的美譽,但其秀麗山水風光卻曾因交通條件所限,發展潛力未能充分釋放。要想打開知名度,首先就得牢固公路的“安全基石”。

見山咖啡館 供圖 廣豐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這些設施很重要,像我們這種路邊有村口的,公路部門裝了護欄又留了開口,還幫我們擴寬了路口,現在過馬路感覺安全多了。”見山咖啡館老闆徐杏説道。

S201紫嶺線廣豐段 供圖 廣豐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廣豐公路中心斥資加固護欄、完善標線、治理隱患點,全方位築牢了遊客出行“安全線”。2021年,S201軍潭山、蕭村嶺等三座危隧完成主體改造,15公里高危邊坡納入安全提升庫,把“險點”逐個變成“卡點”。此外,2022至2023年,廣豐公路中心更斥資1.4億元推進S201湖裏至軍潭段拓寬工程,昔日“羊腸路”變成雙向坦途,標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會車不用倒、雨天不打滑”成了村民口中的新日常。
服務升級:驛路生花傳遞溫情
公路,不僅是冰冷的瀝青與標線,更是傳遞溫暖的紐帶。廣豐公路中心著眼細微之處,讓服務設施成為旅途中的“暖心港灣”。
S202白東線上的社後服務區、桐畈公路驛站先後拔地而起,購物區、休息室、母嬰間、潔凈衛生間一應俱全,並持續修繕升級,新增新能源充電樁。如今,廣豐的公路驛站不僅是一個歇腳點,更是為旅人精心打造的“路上的家”。
“見山咖啡館”的玻璃窗推開,九仙湖的粼粼波光便涌進室內,遊客點一杯咖啡,便能靜靜欣賞山水;沿途的農家樂、特産店一家接一家開起來,筍幹、臘肉、土雞蛋成了“搶手貨”。
成效顯著:從“砂石崎嶇”到“坦途如砥”
“十四五”以來,廣豐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累計管養里程達171.142公里。其中:國道2條(G320滬瑞線、G353寧福線),累計33.432公里;省道3條(S201紫嶺線、S202白東線、S521排黃線),累計137.71公里。
五年來,該中心先後獲得2022年全區綜合考核條管單位類綜合獎一等獎,2022年度平安建設先進單位,2022年度全省公路系統基層黨支部規範化建設示範點,2023年度全區綜合考核重點項目建設工作特別獎,十五、十六、十七屆省級文明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重要榮譽。
一條條大道延伸遠方,區域路網能級躍升。銅鈸山景區與城區時空距離壓縮30%,“快進慢遊”的旅遊畫卷,正徐徐展開!
夕陽西下,銅鈸山沐浴在金色的余暉中。S201紫嶺線上,車輛依然穿梭不息,沿途的觀景臺上,遊客們久久不願離去,用相機記錄下這美麗的時刻。
從交通動脈到風景長廊,從過境通道到經濟走廊,廣豐區的國省幹線公路正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詮釋著“交通+旅遊+産業”的融合發展理念。(文 汪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