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撫州樂安縣的青山綠水間,一段關於自然饋贈與人文傳承的“生金”故事,正通過一片竹海、一抹紅色、一脈古林和一座千年古村,生動鋪陳開來。
竹海生金,小竹筍的富民之路
“在竹筍的采收期,我們幾乎每天都要收150萬斤毛竹,帶動了兩三萬戶農戶增收,去年一年的銷售額就有4.2億。”江西廣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光華説道。

江西廣雅食品有限公司 供圖 樂安縣委宣傳部
曾經,樂安縣出産的竹筍大多只進行初加工,以初級原材料銷往罐頭生産廠家。現如今,依託廣雅食品這樣的國家級龍頭企業,通過智慧化改造和技術創新,竹筍産品的pH酸鹼度從原本的5.2左右提升至現在的6.0以上,産品的口感變得更加鮮美,外觀也更加誘人,品質實現了質的飛躍。

江西廣雅食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 攝影 汪婕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升品質的同時,每噸生産成本節約700元,利潤提高10%。“樂安竹筍”不僅躋身全國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百強,更遠銷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真正實現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
紅標鑄魂,歷史迴響中的綠色新篇
走出現代廠房,深入樂安縣湖坪鄉,江西省首個紅軍標語博物館便坐落於此,這是在國寶公祠基礎上改建而成的,館內珍藏的280幅標語和18幅漫畫,在無聲地訴説著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崢嶸歲月。

紅色標語博物館 攝影 汪婕
現如今,這些珍貴的紅色文化遺産,如今已成為激活鄉村發展的“紅色引擎”。“縣內大力發展紅色文旅事業,通過各個革命舊址,如登仙橋、紅一方面軍駐紮整編舊址及紅軍標語博物館聯動發力,打造樂安縣革命老區紅色文旅。”有關工作人員介紹道。
不僅如此,湖坪鄉積極打造紅韻流芳項目,將紅軍標語博物館與傳統建築結合,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村民們在道路旁自發售賣豆腐花、涼粉、蓮蓬等本地農産品,也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紅色文化的弘揚,不僅守護了精神家園,更改善了鄉村環境,讓革命老區在新時代煥發出增收致富的嶄新氣象。
古樟守望,千年綠韻滋養文旅熱土
沿著烏江水系前行,牛田古樟林坐落在此。該古樟林以其面積之廣,古樟之多,樹齡之長,株體之大,長勢之茂,環境之美,為世人所讚嘆。

古樟樹林 供圖 樂安縣委宣傳部
在這十里香樟之中,最為壯觀的是水南古樟林。漫步林中,樟香襲人,鳥語蟬鳴,令人神清氣爽。這片由唐、宋以來世代呵護而成的古樹林,不僅是生態奇觀,更成為了當地生態旅遊的金字招牌。
來自廣州的遊客蔡女士對此讚嘆不已:“我們是從廣州過來的,就喜歡這種比較自然和純粹的東西,有年代感和歷史感,這種真正的那種非常大的樹,非常漂亮的,那這種很難得一見的景點。”
古村流韻,文脈綿延激活千年生機
與古樟林遙相呼應的,是流坑古村。流坑村,建村于五代南唐昇元年間(937-943),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

流坑古村景區景色 供圖 樂安縣委宣傳部
從竹筍産業的現代化發展,到紅色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從千年古樟林的生態守護,到千年古村的文化賦能,樂安這片土地深刻詮釋著“綠水青山生金記”的豐富內涵。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經濟與文化協同發展的美麗畫卷,正在這片“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土地上徐徐展開。(文 汪婕 黃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