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綠成金 文脈生輝 廣昌譜寫綠水青山“生金”新篇章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5-09-26 14:11:56

  才子之鄉,文化之邦,一場關於生態資源轉化與歷史文脈傳承的生動實踐正在江西撫州精彩上演。9月24日,“綠水青山生金記·乘文化之舟邂逅歷史之美”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風團深入江西撫州廣昌縣,探尋這座縣城如何在這片紅綠交融的土地上,繪就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金”長卷。

  林下生金:生態種植點亮綠色經濟

  初秋的廣昌縣旴江林場,林木蔥鬱,鳥鳴清幽。走進旴江林場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林蔭蔽日,林下卻別有洞天。一壟壟崗梅、黃精等中藥材悄然生長,一筒筒樟芝、茶樹菇等食用菌整齊排列,形成“林上有樹、林下有藥、林間有菌”的綠色生態格局。

點綠成金,文脈生輝:廣昌譜寫綠水青山“生金”新篇章_fororder_圖片5

林下經濟 供圖 廣昌縣融媒體中心

  “我們在林下種植,不砍一棵樹,不使用任何農藥,完全利用林下自然通風和生態鏈來控制病蟲害。”撫州市利財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謝遠財説道。這位種植食用菌38年的“土專家”,言語間透著對自然的敬畏和種植的自信。他介紹,林下種植的菌類産品雖然産量低於大棚,但品質更高,價格能高出三倍,市場接受度也在逐年提升。

點綠成金,文脈生輝:廣昌譜寫綠水青山“生金”新篇章_fororder_圖片6

農戶採摘現場 供圖 廣昌縣融媒體中心

  林下經濟的魅力,不僅在於産品的綠色品質,更在於資源的循環利用。廣昌是“中國白蓮之鄉”,年産大量蓮殼、蓮蓬等農業廢棄物。這些在外人眼中的“廢料”,在這裡變成了寶。“我們利用本地白蓮的蓮殼、蓮蓬,以及茶籽殼來做菌包的養料,替代了傳統易留有農殘的棉花殼。”謝遠財介紹,這種廢物利用的方式,不僅降低了生産成本,也使産品達到綠色有機標準。目前,他們的産品已成功進入香港市場,並銷往上海、廣東等地的高端酒店。

點綠成金,文脈生輝:廣昌譜寫綠水青山“生金”新篇章_fororder_圖片7

農戶採摘現場 供圖 廣昌縣融媒體中心

  據了解,這片林場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更帶動了周邊農戶共同致富。通過“公司+林場+農戶”的模式,旴江林場目前已發展種植面積約13000畝,帶動參與林下中藥材種植農戶220戶,為周邊農戶提供就業崗位85個,給農戶實現增收5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價值轉化的新路子。

  紅綠交融:文化沃土滋養發展底氣

  林下經濟的生機勃勃,同樣離不開廣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紅色基因的滋養。作為一片紅色熱土,廣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正全力傳承紅色基因,著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文化品牌。近年來,廣昌大力推動紅色資源的活化利用,將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甘竹片區)、羅家堡紅軍廣場、紅九軍團指揮部舊址等紅色地標和革命舊址,轉化為實景課堂、研學基地,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光彩。

點綠成金,文脈生輝:廣昌譜寫綠水青山“生金”新篇章_fororder_圖片8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廣昌段) 供圖 廣昌縣融媒體中心

  紅色之外,亦有古韻。甘竹老街的青石板路、古祠堂群、雯峰井,以及被譽為“古代戲曲活化石”的廣昌孟戲,都在講述著這片土地的深厚文脈。而楊溪鄉東坑村的“傳統花轎竹筏迎親”民俗,則以其獨特的水上婚俗表演,成為文旅融合的生動注腳。

點綠成金,文脈生輝:廣昌譜寫綠水青山“生金”新篇章_fororder_圖片9

傳統花轎竹筏迎親 供圖 廣昌縣融媒體中心

  生態與文化的融合,也離不開理念的傳播。廣昌創新打造“紅蓮1+1”宣講品牌,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採茶戲、孟戲等文藝形式,通過“田間微宣講”“非遺説政策”等方式,讓政策與群眾“零距離”。截至目前,已開展宣講1500余場,覆蓋群眾6萬餘人。

點綠成金,文脈生輝:廣昌譜寫綠水青山“生金”新篇章_fororder_圖片10

廣昌孟戲 供圖 廣昌縣融媒體中心

  從林下經濟的“點綠成金”,到紅色文化的“一脈相承”,廣昌正以生態為基、文化為魂,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特色路徑,讓“美麗蓮鄉·幸福廣昌”的畫卷在新時代越繪越精彩。(文 汪婕 盧慧)

編輯:張震寰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