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廬山,霧鎖峰巒時如水墨氤氳,雲開日出時似金紗覆嶺。10月19日至23日,來自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歐洲新聞圖片社、美聯社等機構的海內外的十余位攝影師,以鏡頭為筆,生動勾勒出廬山氣象萬千的“天下悠”之境。

這場以“讓世界看見廬山”為主題,由廬山文化旅遊投資控股集團與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聯合舉辦的國際攝影采風活動,不僅是一場光影藝術的實踐,更成為世界了解廬山自然靈秀與人文厚重的一扇窗口。
千面廬山 鏡中秘境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蘇軾的千古名句,恰是廬山自然之美的生動寫照。廬山的靈秀,既蘊藏于“橫側遠近”的地貌變幻中,也顯現在四季流轉的光影與陰晴不定的氣象之間。

蘆林湖 蘭紅光攝
清晨的蘆林湖,時而薄霧輕籠,如臨仙境;時而陽光灑落,波光瀲艷。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蘭紅光以鏡頭記錄下這動靜相宜的自然畫卷。“采風活動前兩日濃霧鎖山,難見廬山全貌;而今雲開霧散,才真正感受到廬山的秀美。”他進一步闡釋:“正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所言,‘身在此山中’固然難識全貌,但若不親臨廬山,更無法得見其真容。霧、雨、風,皆是廬山真實的一面。”
廬山不僅被譽為“人文聖山”“避暑夏都”,更是一座氣象景觀名山。其東偎鄱陽湖,北臨長江,水汽豐沛,一年中近兩百天雲霧繚繞,素有“雲霧窟”之稱。

Dan Sandoval 攝
雖然前期濃霧為拍攝帶來挑戰,但也激發了攝影師的創作靈感。美聯社簽約攝影師Dan Sandoval對雲霧中的山城産生了濃厚興趣。他展示一張頗為滿意的作品説道:“你看,一個人從狹窄的山路走下來,光影與行人,配合霧氣繚繞的環境,讓照片充滿獨特意境。”
北京新聞攝影學會會長胡金喜坦言:“拍攝最深的感觸來自霧中,大霧籠罩時,一時無從取景,難免焦慮;但靜心體悟,方覺廬山之妙——霧聚霧散間,山形樹影若隱若現,宛如一幅流動的水墨畫。”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他恍然領會“廬山天下悠”的真意:“‘悠’不僅是山水與文化的悠遠,更是在等待與變幻間獲得的那份寧靜與深遠。此行所攝,不止于風景,更是一份悠然心境。”

Nico de Rougé 攝
法國攝影師Nico de Rougé運用慢門技術,將森林轉化為流動的色彩夢境。“我十分喜愛這裡的森林與瀑布,行走于自然之中,內心格外寧靜。”他説道。此番是他時隔十二年重訪廬山,希望以新的視角展現其另一面:廬山不僅是一座山,更是一個可感知、可想像的世界。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毛建軍對廬山的多樣性讚嘆不已:“幾天中經歷從陰雨大霧到晴空萬里的變化,深刻領略了廬山在朦朧雨霧與澄澈秋光中的含蓄與秀美。”
“廬山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景觀,適合放慢腳步,用心感受。”蘭紅光説,“‘悠’不僅是它的氣質,也可以是我們體驗它的方式。”
從蘆林湖的晨霧波光、含鄱口的江湖浩渺,到黃龍寺的禪意清幽、小天池的日落白塔,再到植物園的秋色與牯嶺街的人間煙火……攝影師們以各自獨特的視角,共同繪製出一幅多維度的廬山影像長卷。
文脈悠長 鏡底春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
詩中所言“南山”,即為廬山。陶淵明的詩句,早已將廬山的精神氣質鐫刻于中華文化的基因之中。
在五天的采風過程中,攝影師們深刻感受到廬山“文脈之悠長”。從美廬別墅的中西合璧,到白鹿洞書院的儒學傳承;從秀峰摩崖石刻的書法藝術,到金星硯的非遺技藝,無不彰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為廬山“萬國建築博物館”的標誌性遺存,美廬別墅融合了西方鄉村風格與東方園林意境。這座始建於1903年的建築承載著近代風雲,室內留存的珍貴陳設與庭院古松相映成趣,成為解讀廬山近現代人文的獨特窗口。攝影師們感慨:這座建築蘊藏著不同文化的碰撞,每一處細節都在無聲地訴説歷史。

Jadranko Marjanovic 攝
在克羅地亞攝影師Jadranko Marjanovic的鏡頭中,碑拓工匠的手部特寫通過長曝光攝影技術化為流動的藝術,將非遺技藝的神韻永恒定格。“運用長曝光,使碑拓過程在照片中‘動態’呈現。”Jadranko對拍攝成果感到滿意。
位於秀峰腳下的廬山金星硯文化博物館內,采風團不僅領略了碑拓技藝,金星硯製作更是中外攝影師關注的焦點。國家級非遺“金星硯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平漢向攝影家們詳細介紹了金星硯的豐富石品與歷史源流。“一方硯臺,承載的是千年文脈。這種非遺技藝的傳承,正是廬山文化生生不息的體現。”
秀峰景區的摩崖石刻同樣令中外攝影師驚嘆:“這些跨越千年的石刻,宛如一部立體的中國書法史。”據悉,廬山現存摩崖石刻900余處、碑刻300余處,其中秀峰石刻歷史悠久、分佈密集、數量眾多,自唐代至近現代未曾間斷。在不足0.2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共存182處歷代石刻,這在全國摩崖石刻群中實屬罕見。攝影師們多角度捕捉石刻與山水交融的景致,力求將這份跨越千年的書法遺存永久定格。

“讓世界看見廬山”國際攝影采風活動
在白鹿洞書院古樸肅穆的院落中,攝影師們不僅記錄了這座千年學府的建築格局與人文氛圍,更被一場原汁原味的西河戲表演深深吸引。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該院坐落于廬山五老峰南麓,始建於唐代,經南宋朱熹振興後成為理學傳播的核心陣地,見證了中國近七百年的學術發展脈絡。
日本共同社記者坂野一郎在參觀後深感觸動。“朱子學在日本影響深遠,此次能親臨其思想源頭——白鹿洞書院,目睹‘天下書院之首’的風貌,倍感榮幸。”他分享道,“這次探訪使我對中日文化思想的交融與傳承有了更生動地理解。”
天下情懷 鏡外天地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毛澤東《七律·登廬山》
毛澤東的豪邁詩句,不僅描繪出廬山的雄偉氣勢,也預示著這座名山走向世界的壯闊征程。
此次國際攝影采風活動的成功舉辦,既是廬山文旅魅力的集中展現,也是其深化改革、拓展海外市場的生動縮影。這場跨越文化的攝影盛會,不僅定格了廬山的悠然之美,更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讓不同背景的創作者在此找到共鳴。
《南方日報》記者王景春深有感觸:“撲面而來的雲霧,讓人瞬間體會到‘身在此山中而不識’的廬山魅力。感謝主辦方的精心安排,尤其是中外攝影師之間的交流機會——視覺是無須轉譯的語言,讓我們在廬山以影會友。”

Yolanda vom Hagen 拍攝于廬山
德國攝影師Yolanda vom Hagen對廬山的獨特氣質讚嘆不已:“廬山令我印象深刻。它既與外界緊密相連,又仿佛超然物外——這不僅體現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上,也滲透于當地的環境氛圍中。這種獨特的融合令人驚嘆。”她認為,廬山是一片“集悠閒、秀美與魅力於一體的仙境”。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會常務副秘書長陸中秋從傳播角度分享見解:廬山作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見證者,具有獨特的文化優勢。廬山不僅有風景,更有厚重的人文與歷史。要讓世界看見廬山、理解其豐富內涵,仍有長路要走,但攝影這種跨越文化的視覺語言,正是促進交流的有效方式。攝影無國界,中外攝影師的視角或許不同,但這種差異恰恰能讓廬山之美更具立體感。

“讓世界看見廬山”國際攝影采風活動
基於這樣的共識與期待,廬山近年來在文旅國際化道路上加速前行。以“打造世界級旅遊景區”為目標,廬山通過體制機製革新、海外渠道拓展與服務品質升級,持續提升“廬山天下悠”的品牌影響力。
海外市場的“深耕細作”不斷擴展廬山的國際朋友圈。2025年3月,廬山于香港、澳門掛牌成立江西省首個景區旅遊海外推廣中心,以港澳為支點聯動東南亞市場,推出定制化入境遊線路。
在國際合作層面,今年9月,廬山與西班牙、智利、韓國等國家的地質公園締結為“姊妹公園”,將其“朋友圈”擴大至16國。此外,從外交部發言人在海外社交平臺推介廬山瀑布,到亮相阿布扎比攜程全球合作夥伴峰會併入選中國旅遊目的地100強,廬山正通過多元渠道向世界傳遞其獨特魅力。
為提升國際遊客體驗,廬山還創新構建“1+3”涉外綜合服務體系,在交通索道下站等地設立移民事務服務中心,為入境遊客提供金融、購票、導覽等一站式便利服務……
當最後一聲快門在暮色中響起,這場光影與自然的對話暫告段落。然而廬山的故事仍在續寫——這座歷史悠久的名山,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與包容,詮釋著“天下悠”的深遠內涵。(趙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