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黑土地在我國農業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全國人大代表、鐵嶺市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艷説。2020年,她提出關於支持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建議。
保護性耕作是以秸稈覆蓋地表、免(少)耕播種為主要特徵的現代耕作技術體系。張艷通過調研了解到,遼寧省建立保護性耕作核心示範區面積200余萬畝,輻射面積500余萬畝,但還存在技術配套有差距、耕地分散經營制約推廣等問題。對此,張艷建議,提高作業補助額度、加大保護性耕作示範區投入力度、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
張艷建議,國家建立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補貼制度,持續加大作業補助扶持力度,激發農民實施保護性耕作的積極性;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突出抓好高標準示範區建設,做給農民看、引導農民幹;中央財政提供專項經費保障,加大技術指導、培訓和項目管理等工作力度,培養保護性耕作作業服務隊伍。
張艷説:“建議提出後,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管理司的有關同志去年9月到東北考察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情況,並在鐵嶺市昌圖縣,邀請我和他們一起到田間地頭實地調研。”
農業農村部在建議答覆中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黑土地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對東北黑土地實行戰略性保護。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再次強調,一定要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2020年,《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印發。2020年實施保護性耕作的地塊,保水保土抗旱優勢明顯,作物長勢普遍良好,行動計劃取得階段性成效。
農業農村部答覆表示,將繼續抓緊抓實行動計劃實施工作,從加強宣傳引導、試驗示範、政策扶持、監督考核等方面持續用力,不斷加大高標準應用基地建設力度,強化技術模式優化推廣,推動保護性耕作觀念深入人心,確保行動計劃高品質實施,真正使保護性耕作成為東北適宜地區的主流耕作制度,有力促進黑土地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文 趙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