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卍”字圍欄銅火盆:文化兼收並蓄凝結的取暖器具
來源:大連日報  |  2021-03-05 10:02:16

遼代“卍”字圍欄銅火盆:文化兼收並蓄凝結的取暖器具

名稱----“卍”字圍欄銅火盆年代----遼代講述人----------劉立麗(旅順博物館副研究館員)

遼代“卍”字圍欄銅火盆:文化兼收並蓄凝結的取暖器具

遼代“卍”字圍欄銅火盆:文化兼收並蓄凝結的取暖器具

  火盆,一般為銅制或鐵制、陶制的圓盆,內放煤或炭火,可取暖。旅順博物館藏、在甘井子區營城子鎮發現的遼代“卍”字圍欄銅火盆,以一種特殊的形式記錄著千年前契丹人的生活與文化。

  直播間

  “卍”字紋説明遼代對各種文化兼收並蓄

  旅順博物館分館一樓“隋唐至明清時期”展廳中間,一個單獨的透明展櫃內正在展出的就是本期主角——遼代“卍”字圍欄銅火盆。“這件火盆是1975年在甘井子區營城子鎮發現的,為遼代的遺物,當時用來烤火取暖。”劉立麗説。

  四壁透明的展櫃便於觀者從各個角度欣賞展品。呈現在眼前的遼代“卍”字圍欄銅火盆造型端莊秀美,保存完整。整個器物高24.5釐米,口徑37釐米。青銅質,寬平沿,釜形盆壁,圜底,底側設三個獸蹄足,足體細長,足面飾雲頭轉珠紋,沿上設鏤空圍欄一圈,圍欄上飾連續“卍”字紋,紋上寬邊內斂。

  火盆圍欄上連續的“卍”字紋是否有特殊的含義?劉立麗介紹,遼朝是由契丹族建立起來的地方民族政權。遼朝建國之前,契丹人沒有佛教信仰。隨著對外征服戰爭的擴大,契丹人接觸到漢族和女真族的佛教。為了使被擄掠的漢民能夠在遷徙地穩定生活,契丹統治者開始容許佛教的存在和發展。“卍”字紋為佛教符號,在此處被用來做鏤空的裝飾,説明瞭遼時期對各種文化的兼收並蓄。

  考據

  火盆的起源與發展

  火盆不僅是契丹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北方各民族不可或缺的取暖器具。

  遠在舊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已經通過燒火取暖。春秋時期,開始使用炭火盆取暖,當時稱為“燎爐”。到了戰國時期,炭爐的使用更加流行。這一時期已知最精美和完整的炭爐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出土時盆內置銅箕、銅漏鏟各一件。盆直口,平沿,淺腹,平底,肩腹間有對稱的雙環耳,各套接提鏈一副,盆底有3個獸形短足,頸腹部鑄鑲菱形紋和勾連粗雲紋。盆底正中有銘文7字“曾侯乙作持用終”。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此後,炭爐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日常器具。

  遼代火盆的發現及廣泛使用

  1954年10月,考古學家在內蒙古赤峰大營子遼駙馬衛國王墓遺址中挖掘出許多遼應歷九年的珍貴文物,其中有一個長方形鐵火盆。這一發現表明契丹人在遼代就已經使用炭火盆取暖了。

  遼代火盆的廣泛使用,在遼墓壁畫中也多有體現。

  內蒙古敖漢旗七家2號遼墓壁畫的《備飲圖》繪于墓室東南壁。畫中桌上置一盤一碗,桌右側有一淺腹火盆,斂口,如意雲頭狀三足,盆內炭火正燃,左側炭火上放一弦紋長頸瓶。

  內蒙古敖漢旗下灣子5號遼墓壁畫墓的《煮茶進飲圖》繪于墓室西南壁。畫中共四人,左第一人為契丹男子,袖手,正面而立,身穿圓領窄袖長袍,雙目視向第二人所端之碗,面含嚴肅之態。其他三人均為漢人裝束,半側身向外而立,表現出恭敬之態。在四人前,左放一疊食盒,右放一三足曲口淺腹火盆,盆內燃燒炭火,上放兩個執壺。

  火盆被賦予神聖與吉祥的含義

  火盆除了用來取暖,還為人們保留火種。平時火炭埋在火灰裏,用時用鐵棍挑起火炭吹幾口,就可引火。

  火盆發展到後來,又被人們賦予神聖、吉祥的含義。據《滿族火祭習俗與神話》介紹:“吉林烏拉街滿族人家過去有接火神習俗,用神火燒邪氣,清宅凈院,討一年吉利。各戶主人還要將院中炭火取回,埋在火盆裏,主婦要天天添火,使之常年不滅,叫‘常明火’。家人嚴忌往火盆裏吐唾沫。這些習俗,是古代先民們重視保存火神觀念的遺存。”(文 周代紅 供圖 元起 旅順博物館)

  1.在旅順博物館展出的遼代“卍”字圍欄銅火盆。

  2.火盆底側的獸蹄足。

  3.曾侯乙墓出土的炭爐。

編輯:楊海峰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