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浩講述一家三代教師的故事 供圖 瀋陽廣播電視臺
國際在線遼寧頻道報道(楊薇):三寸粉筆,三尺講臺係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
來自瀋陽市五十一中學的于浩表示,這是對教師的高度評價和讚揚,這句話也成為了他們一家三代教師的育人箴言。
于浩的外公今年86歲了,他常常自豪地和于浩分享他當年當教師的日子。新中國成立之初,于浩的外公就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為了降低文盲率,他毅然奔赴一線,到田間地頭教大家識字。
“外公説,那段日子確實十分艱苦,沒有教室,他們就把識字小黑板挂到了田間地頭、車間廠房、休息場所。”于浩表示,外公家當時窮,但他從來沒有讓孩子缺了教育。
1988年,于浩的媽媽也成為一名人民教師。33年來她一直奮鬥在班主任的工作崗位上,她常常和于浩講起“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的詩句,她説雖然那時的教室早已不再是茅屋,但教室外面下大雨、裏面下小雨也是有的,雨後的操場也是格外泥濘,每到課間孩子們的鞋底都會帶來大塊大塊的泥土。“但媽媽每次都會把教室打掃得格外乾淨,紅磚清理得透亮。她説要盡她所能為孩子們提供最好的教學品質,最優良的教學環境。”于浩説道。
長大後的于浩也成為了人民教師。如今的教育不再是“以民教民”的落後師資力量,不再有床頭屋漏無干處的簡陋的教學環境,而是有立德樹人、重視教育的惠民政策,擁有現代化先進的硬體設備,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擁有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
從老一輩的執著堅守,到新生代教師主動涌入。從一支粉筆、一張黑板撐起一個課堂,到全新的教育理念、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于浩一家三代教師見證、經歷、參與著教育事業的變化和發展,而唯一不變的還是那份初心與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