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交通、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 未來的瀋陽將更舒適更順暢
來源:瀋陽日報  |  2021-08-02 15:52:53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順暢1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順暢2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順暢3

  生活在城市,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擔憂:一場突發暴雨導致交通崩潰,一場疫情帶來生活不便……這些擔憂很大程度是因為城市韌性不足。如果城市能像彈簧一樣充滿彈性,從容應對風險,並快速恢復原狀,會讓人更有安全感。

  在《瀋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有一個關鍵詞備受關注——韌性城市。瀋陽把“安全韌性加強基礎設施支撐”作為關鍵一環佈置。宜居的城市,前提必須是安全的城市。面對城市安全的時代大考,瀋陽在制定《規劃》過程中,貫徹落實國家總體安全觀,構建現代化市政設施體系,完善城市公共安全及綜合防災管理體系,全面提升城市基礎能力。

  建設人民滿意交通

  交通對城市發展的影響至關重要,城市交通問題成為未來城市所需要面臨的最艱巨的挑戰之一。如何保證人們出行的快速、便捷,並儘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是未來城市交通發展的目標。

  一直以來,瀋陽市高度重視交通問題,不斷加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瀋陽建成“環形+放射”快速路網和“十字+環線”地鐵網絡,城市出行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不過,這還僅是開始。《規劃》提出,未來瀋陽將以強化門戶樞紐地位為核心,以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為導向,以人的出行方便為根本,將瀋陽打造成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軌道上的城市、綠色宜行城市”。

  A

  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建設國際航空樞紐:

  提質擴容瀋陽桃仙國際機場,拓展機場航權,建設綜合交通換乘中心,打造“航空+”客運體系與“多式聯運”貨運體系。

  強化國家鐵路樞紐:

  構建國際國內鐵路大通道,形成環型放射狀幹線鐵路網絡,打造“內客外貨”鐵路樞紐格局。

  完善區域公路樞紐:

  補齊城市群高速公路短板,完善都市圈跨市幹線公路,推進傳統公路客運樞紐轉型升級。

  打造現代物流樞紐:

  打造“樞紐+物流中心+末端網點”的現代物流樞紐體系,推動貨物運輸“公轉鐵”,構建陸海聯動複合運輸通道。

  B

  建設“軌道上的城市”

  《規劃》提出,瀋陽應推進軌道交通“多網融合”,新增地鐵快線,擴大線網規模,推動國鐵、城鐵、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多網合一,打造“市區連片成網,樞紐互聯互通”的軌道交通體系。

  同時,《規劃》還提出對軌道交通實施TOD綜合開發,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將軌道站點劃分為城市級、片區級、組團級、一般站點四類,按照“站城一體、産業優先、功能複合”的理念,採取TOD綜合開發模式,引導城市功能和佈局優化。

  C

  建設綠色宜行典範城市

  瀋陽是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規劃》提出,瀋陽下一步將繼續提升地面公交系統,構建“快、幹、支、微”四級公交體系,完善“停車場、樞紐站、停保場”三級公交場站。

  同時,瀋陽將優化道路網絡系統功能,打造“小街區、密路網”的路網格局,提升改造城市出口路,構建安全普惠城鄉道路網。

  改善慢行交通出行環境,建立山水相連、水綠相接的休閒慢道網絡,形成安全、連續、舒適的通勤慢道系統。

  建設現代化交通治理體系,推進智慧交通應用場景建設,構建智慧交通産業生態。

  城市韌性將成可持續發展重要指標

  韌性城市強調一座城市在面臨自然和社會的慢性壓力和急性衝擊後,特別是在遭受突發事件時,能夠憑藉其動態平衡、冗余緩沖和自我修復等特性,保持抗壓、存續、適應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韌性城市能夠快速分散風險、自動調整恢復,從而有效抵禦外來衝擊和減緩內部災害。

  當前,城鎮化進程加快使城市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和未知風險不斷增加,面對新變局,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顯然難以適應城市發展需求。因此,儘管對韌性城市內涵的界定仍然存在一定差異,但建設韌性城市已得到普遍認可。可以説,韌性城市代表著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應對各種變化或衝擊,減少發展過程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

  《規劃》這次提出的韌性城市建設,就是貫徹落實國家總體安全觀,統籌存量和增量、地上和地下、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系統佈局,構建集約高效、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規劃》從資源能源、防災避險、環境保護、智慧城市四個方面,提出構建現代化市政設施體系,完善城市公共安全及綜合防災管理體系,全面提升城市防災、救災、減災能力。

  城市有機更新

  隨著城市發展,瀋陽現在新老城區“涇渭分明”,一方面,城市建築和設施逐步自然老化,一些原有建築標準已經落後,需要改造調整增強安全性;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原來的功能佈局、建築設施、空間環境也不再適應居民更高的生活需求,需要通過城市更新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因此,《規劃》提出了要按照“政府主導、多元共治、提質增效、成片更新”的原則,劃定城市更新重點區域,採取全面改造與微改造等方式,推進城市更新。

  因地制宜推進城市更新

  歷史文化地區

  原則上以微改造為主,採用繡花功夫,推進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工業遺産集中保護區的有機更新,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

  産業升級區

  全面改造現狀高污染、高能耗、低産出及低效産業類型的老舊廠區,為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先進製造業預留空間。

  戰略發展區

  以政府主導、優先收儲為主,釋放潛能,推進空間結構升級,實施成片改造。

  舊城區

  逐步疏解三環內非核心功能,改善居住條件與人居環境,完善服務配套,提升服務品質。

  戰略預留區

  結合城市潛在的重大轉型機遇,按照戰略留白空間進行控制。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