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打造“萬象薈萃”的北國中樞
來源:瀋陽日報  |  2021-08-20 09:58:32

  原標題:《瀋陽總體城市設計》(草案)公開徵詢意見 打造“萬象薈萃”的北國中樞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瀋陽1

  從衛戍邊疆的侯城,到封建時代最後一座興建的帝都;從殖民主義、功能主義互相衝撞融合的近代工商業大都市,到重點培育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國家重工業基地。透過時光的濾鏡,看到的不僅是瀋陽這座城市的厚度和廣度,還有那份因歷史積澱而厚重,因歲月磨洗而愈見輝光的獨特風采。

  特色是一座城市永恒的生命力。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有時不我待的創新和創造意識,讓古老文化釋放出嶄新的時代特色。瀋陽,作為一個正在由工業文明時代裝備製造“優秀生”,轉變為生態文明時代高品質發展“模範生”的城市,又將綻放怎樣的時代特色呢?

  8月19日,記者從瀋陽市自然資源局了解到,經過近兩年的精心編制,作為《瀋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重要組成部分,《瀋陽總體城市設計》(以下簡稱《設計》)通過專家評審。據介紹,《設計》緊緊圍繞國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堅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堅持“有風景的地方有新經濟、有人文的城市有新活力”和“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園美城、以業興城”的理念,為瀋陽制定了恢宏的城市總體願景——打造“萬象薈萃”的北國中樞,提出瀋陽應以山水形勝為基底,以盛京風韻為基因,以工業長子為基點,打造具有人文浸潤、體現山水棲居、城河交織互融、多民族溫暖共居的大氣舒展渾厚的北方平原型活力宜居大都會。

  目前,《設計》已形成草案,現公開徵詢意見。公示時間為2021年8月20日至9月18日。

  引導城市系統性提升

  設計水準國內外一流

  一個城市沒有城市設計是可能的,但是建設高品質、人性化的城市沒有城市設計一定是不可能的。從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到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城市設計的重要性,再到後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城市設計技術導則》、全國57個城市設計試點,以及自然資源部於今年7月頒布的《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指南》,都突出強調了城市設計對空間整體佈局、生態系統、歷史文脈、功能組織、風貌特色、公共空間等進行引導管控的重要性。

瀋陽:打造“萬象薈萃”的北國中樞_fororder_瀋陽2

  城市設計是實現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於提升城市品質、塑造城市品牌,增強城市魅力、吸引力至關重要。瀋陽肩負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多重歷史使命,面對新時期、新要求,需要以更科學的總體城市設計,引導未來城市系統性提升。

  為了做好總體城市設計,讓市民感受到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品質的同步提升,市自然資源局按照“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基本原則,聘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王建國擔任領銜設計,瀋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編制,集結了規劃、建築、景觀、市政、生態、交通等各專業力量共同參與。

  塑造城市特色,不是無中生有,而是順應城市天資,觸摸城市文脈和歷史。在調研中,編制團隊大量使用數字技術,並通過對多種大數據由表及裏的深層交互分析,勾勒出瀋陽“動、靜、顯、隱”四種城市結構,洞悉城市空間發展的內在規律特徵。

  經過近兩年分析研究,《設計》呈現了一部具有前瞻性、創造性和可實施性的總體城市設計成果,包含了解讀、研判、戰略謀劃、核心設計、行動五個篇章,闡述了瀋陽城市發展的新趨勢、瀋陽城市發展所面臨的現實困境、未來瀋陽發展的核心定位、從多個維度來塑造瀋陽的城市特色等四個關鍵性問題。

  《設計》得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李曉江,以及國內知名建築設計機構、高校的城市規劃設計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高度肯定。專家組認為,其成果體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城市設計創新思路,達到國內外一流水準,其項目成果細緻深入,特別是在數字技術應用方面科學先進、方法成熟,具有創新性和突破性。與此同時,專家組也對瀋陽總體城市設計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提出了建議:瀋陽應繼續提高城市品質,打造更好的人居環境、環境品質、公共服務等關鍵點,吸引人才和資金青睞。

  回應時代要求 打造最具特色之城

  從工業文明的“優秀生”轉變為生態文明的“模範生”,瀋陽正努力構建起“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幸福樣本,引導城市發展更加注重生活價值和人本導向,一方面促進“人城産”深度連結和高度融合,一方面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為牽引,打造高品質生活環境新標杆和共建共享幸福城市新樣本,讓宜居宜業成為瀋陽的持久魅力和核心競爭力。

  《設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東北、遼寧振興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銜接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緊密圍繞國家中心城市總目標,建設“一樞紐、四中心”,從全域自然、歷史、人文生命共同體視角出發,充分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沙、雪、城”等特色景觀資源,梳理大山水格局,延續大歷史文脈,重塑大都市形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具有北國“大氣、舒展、渾厚”氣質的美麗國土風貌。

  《設計》認為,瀋陽歷經千年變革留下了燦若繁星的文化瑰寶,瀋陽還是東北地區最大的中心城市,不但工業門類齊全,還在打造全要素創新創業生態圈,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瀋陽山水資源優越,氣候四季分明,季節性、特色風貌顯著。

  也正因為這些優勢,《設計》從戰略高度上提出城市總體形象定位,即打造“萬象薈萃”的北國中樞。這其中,“萬象”一詞原為道家術語,放在此處自然是傳遞出未來瀋陽業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之意。至於“中樞”,則是瀋陽“十四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在初步完成的《瀋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瀋陽已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將圍繞國家中心城市目標,建設“一樞紐、四中心”,即國家現代綜合樞紐、國家先進製造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區域性文化創意中心。

  事實上,為了破題“萬象薈萃”的北國中樞這一定位,《設計》重點提出了“文韻盛京、綠水屏山、城塔形勝、活力家園”的城市設計理念,圍繞“文、綠、城、活”四個維度,構建了包括文化資源、歷史格局、山水形象、生境網絡、公共空間、城市風貌、三維形態、景觀廊道、活力體系、功能業態十個專題研究與體系,從整體平面和立體空間上統籌城市建設佈局,協調城市景觀風貌,凝練出最具瀋陽特色的城市魅力。

  “這次瀋陽總體城市設計緊緊圍繞‘文韻盛京、綠水屏山、塔城形勝、活力家園’4個關鍵詞、16字理念,繪製出瀋陽市中心城區三維形態結構‘一核兩軸,文韻盛京;三環四楔,綠水屏山;四心八脈,城塔形勝;五類多片,活力家園’,展示了未來瀋陽城市的樣子。”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這樣對記者説。據了解,《設計》將堅持以綠蔭城、以水潤城、以文化城、以園美城、以業興城,努力展現北方城市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舒展、渾厚、大氣的風格。同時,《設計》還加強風貌管控,編制重要區域、路段、街區以及城市天際線、公共空間等方面設計導則,制定城市色彩基調等管控措施,用實際行動向“千城一面”説“不”,用自己的保護+創新理念,打造獨一無二的城市。

  堅持人民至上 邀請公眾參與

  談到本次《設計》,王建國院士表示,“一方面,我們通過對城市特色的提煉,使瀋陽的城市特色不僅僅體現在口號層面,更在城市空間上進行統籌落位。另一方面,我們通過量身定制適用於控規的導則內容及形式,更直接有效地將總體城市設計內容向控規層面傳導。”

  據介紹,做城市設計要改變過去規劃中宏觀的鳥瞰視角,而是做精細化設計,同時做有底線的城市設計,例如生態環境、山水格局、歷史文化傳承,都是城市設計需要考慮的東西,這些不受規劃年限的限制,是一個城市需要一直堅守的底線。此外,《設計》依託現有的法定規劃,做有用的城市設計,使之面向實施的“一張圖”的管控體系,與各層次規劃有更好的銜接。

  《設計》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建設人民城市”作為工作首要原則,在具體貫徹上,重點把握了兩個方面。

  首先是查找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城市突出問題,緊密圍繞“宜業、宜居、宜樂、宜遊”,從老百姓日常最基本的需求出發,設置了反映社區安全、醫療、教育、養老、文化、體育、商服、公園等設施覆蓋情況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指標,意在通過城市發展觀念的轉變,推動人民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得到解決,逐步提高人民群眾在城市裏生活的舒適度和便利度。

  其次是為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城市治理提供平臺。此次《設計》是瀋陽著眼微觀、自下而上的品質提升行動。除了廣泛徵求各區、各部門意見外,還與社會組織開展多次公眾參與活動,並開通微信公眾號,搭建公眾交流宣傳平臺;發放公眾問卷,不斷了解市民需求,讓總體城市設計成為自下而上、面向公眾的長期活動。(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于海)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