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錦州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岳奕葒應邀參加了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的全國第四屆曲藝理論學術研討會,並參加了紀念陳雲同志“出人、出書、走正路”談話發表40週年座談會。作為深耕一線的新時代群眾文藝創作者,她對於如何將紅色錦州、將錦州的紅色故事寫進作品,有了新的感受和思考。
傳承:把紅色故事寫成文藝作品
這次全國曲藝理論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是“紅色題材曲藝作品的創演與創新”,岳奕葒的一篇論文《講好紅色故事的實踐、創新與思考》獲得本次研討會優秀論文。
她對記者説:“作為土生土長的錦州人,作為一名群眾文藝的創作者,我一直非常關注、喜歡講錦州這片土地上發生的紅色故事。特別是在一些創作中,我看到了此前未關注到的錦州。當我去采風,去實地觸摸、感受的時候,才深入骨髓地明白了‘士英街’‘雲飛街’的意義,那不僅僅是梁士英、馬雲飛烈士鐫刻下的名字,更是英雄精神在錦州這片土地上的延續,那象徵著一種傳承,遼沈精神的傳承。”
為了寫一個配水池戰鬥題材的短劇,她幾次去配水池戰鬥遺址公園采風,親手觸摸斑駁的彈孔,翻閱資料、採訪,了解趙興元等戰鬥英雄的故事,“對於一名黨員、一名群文創作者來説,這本身就是對我自己進行精神洗禮的過程。我們錦州有太多這樣的紅色故事,作為創作者就應該通過挖掘、創編,把這些紅色故事寫成文藝作品,對點燃更多錦州人,特別是下一代的自豪感。”
願景:點燃更多錦州人的自豪感
岳奕葒的心中一直有一個美好願景,希望通過不斷創作紅色文藝作品,點燃更多錦州人,特別是下一代的自豪感。
她對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曾經有一個高中生問她,為什麼錦州被稱為“紅色的城市”。開始她有點驚訝,後來釋然了,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對錦州、對自己家鄉的認知就是一座城市,至於這個城市的戰爭歲月以及發生的那些感天動地的故事,對於他們來説,還是書本上的文字和影視作品裏的畫面。雖然他們寫作文會用“紅色的城市”,朗誦的時候會説“紅色的城市”,但是為什麼給錦州賦予紅色這樣濃烈的色彩,他們還很難深刻地理解。
“我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給那個孩子講了遼沈戰役,講了我采風時了解到的解放錦州時的小故事。那些人和事是鮮活的、是躍動的,匯集起來就是帶有濃烈色彩的,而不再是詞彙和概念,這是一種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才讓錦州成為新中國第一縷曙光冉冉升起的地方。”
“作為錦州人,特別是孩子們,應該補上這一課!應該將‘紅色’融入血液中,紅色錦州應該讓他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將來無論他們求學、工作走到哪,這紅色的基因、紅色的精神,都是他們的寶貴財富,都是他們成為祖國的建設者的動力來源。”
融合:讓紅色題材與傳統曲藝交相輝映
這次全國曲藝理論學術研討會還有一個主題——紀念陳雲同志“出人、出書、走正路”談話發表40週年座談會。“出人、出書、走正路”是陳雲同志40年前針對評彈藝術的發展提出的,事實上這句話也適用於所有曲藝藝術乃至文藝創作。
岳奕葒對記者表示,錦州城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素有“關外第一戲曲碼頭”之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西城派東北大鼓、黑山二人轉,都是錦州地區特有的傳統曲藝。近年來,她參與了這兩項傳統曲藝的新編劇目創作,特別是西城派東北大鼓,就是以錦州為中心的遼西地區傳唱的流派,時至今日那老調子依然獨具魅力。
“曲藝短小精悍,恰好可以用説唱演繹故事。紅色的錦州從來不缺少紅色故事,無論是遼沈戰役中犧牲的朱瑞將軍,還是犧牲在小淩河畔的無名戰士;無論是配水池戰鬥中那些‘打鐵的漢’,還是默默為犧牲戰士守墓幾十年的普通人,都是我們應該挖掘、紀念、追憶的。而這些故事,應該與這座城市的傳統曲藝,與鄉音鄉韻交相輝映,讓紅色精神流淌在一代又一代錦州人的血脈中。”
“我們錦州的歷史文脈、紅色基因、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可以稱得上得天獨厚。”確實,這也是我們每個錦州人應該自豪的,應該是我們為高品質建成遼西中心城市昂揚奮鬥的自信之源。岳奕葒表示,她作為一名創作者,也應是傳播者、傳遞者,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將紅色錦州寫進故事裏,讓錦州的紅色血脈得以賡續,讓城市的奮進之路充滿自豪。(文/王文傑 錦州晚報 記者林娜 圖片由本人提供)
附:岳奕葒,錦州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全國群星獎入圍獎、遼寧省群星獎、遼寧曲藝牡丹獎獲得者。
來源:錦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