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小鎮調查丨“襪業名鎮”小北河鎮:一雙襪子的進階之路
來源:新華網  |  2022-01-21 15:57:22

  新華社瀋陽1月20日電  題:“襪業名鎮”小北河鎮:一雙襪子的進階之路

  新華社記者王炳坤、武江民

  數九寒冬,遼寧省遼陽市小北河鎮,屋外滴水成冰,屋內卻熱氣騰騰。一排排織襪機線輪飛轉,一捆捆線頭隨著織針上下翻轉,幾分鐘就織出一雙精美棉襪。襪廠負責人焦旗,對這樣的生産節奏頗為欣喜。

  在小北河土生土長的焦旗,經營著遼寧木色襪業有限公司。在這座小鎮裏,像他這樣從事棉襪生産的企業共有200多家,從業者2萬多人,年産棉襪25億雙。

  連過“環保關”“聚集關”“外貿關”三關的小北河鎮,不僅摘取“中國襪業名鎮”殊榮,而且隨著生産模式由“散”到“聚”,襪業規模和知名度大幅提升,産品遠銷韓國、日本、俄羅斯、智利、加拿大等國家。

産業小鎮調查丨“襪業名鎮”小北河鎮:一雙襪子的進階之路

2020年1月7日,在小北河鎮富程針織廠,工人在生産襪子。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誰能想到,當初幾臺舊襪機,成就了一個大産業。”曾為小北河鎮第一個織襪個體戶的王新不禁感慨。

  改革開放初期,誕生新中國第一塊國産“的確良”的遼陽市輕紡工業發達,不少人利用當地的紗線原料,空閒時間織襪換錢。王新的“工廠”起步于20多平方米的自家空房,夫妻倆操作著兩台嗡嗡作響的織襪機,空氣中飛舞著彩線和灰塵,傳個話都要扯著嗓子。

  提起襪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曾在鎮裏當了14年主管工業的副鎮長盧長宏滿臉自豪。但要讓襪業“從大到強”“從有到優”,卻非易事。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國內棉襪轉入供給過剩。小北河“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生産方式,已很難適應行業白熱化競爭需要。“要想不落後於時代,我們就得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開始新一輪創業闖關。”盧長宏説。

  從鎮政府驅車向北2公里,便是佔地30多畝的億興污水處理廠,這裡見證襪業闖過的“環保關”。

  棉襪生産離不開印染,鎮裏2014年興建污水處理廠,督促各家襪廠集中處理印染污水。曾經在黑土地留下五顏六色印痕的污水,在這裡集中處理、消毒、過濾後,變得清澈透亮。盧長宏説,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今天,綠色生産相當於守住了産業存活的底線。

  小鎮以西,穿過熱鬧的街區不遠,一棟棟灰白色的工業廠房整齊排列,給古老小鎮增添不少現代氣息。這裡,見證小鎮襪業闖過“聚集關”。

  快速成長的小北河襪業曾以庭院經濟、作坊生産為主。焦旗的遼寧木色襪業有限公司原先坐落在小北河村。“1500平方米的廠房,一半是毛坯房,一半是彩鋼房。”焦旗説,大一點的採購商,走到村口扭頭就走,“不用看就知道生産條件不達標!”

  2019年起,小北河鎮引來浙江一百歲集團投資7億多元,建設總面積30萬平方米的東北亞輕工産業基地。45棟現代化廠房內,供水、供電、供暖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其間還設立集中採購中心、電子商務中心和金融平臺,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2021年,焦旗與60戶襪廠一起搬進了東北亞輕工産業基地。“使用成本比農家院高,但驚喜還是不少。”焦旗説,搬進整潔、寬敞的新廠房後,他“好馬配好鞍”,花300萬元購置雙針織襪機的新設備,請來兩名大學生設計師,專門設計生産各式潮襪、船襪、絲襪。企業工藝水準的提升,吸引大合作商伸出橄欖枝。“元旦前我們和沃爾瑪超市達成合作意向,這幾天袋鼠品牌又來找我們代加工。”焦旗説,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生産搞上去,還需銷路再拓寬。20世紀80年代,為了給剛起步的棉襪找市場,小北河的男人們往挎包裏塞滿襪子,走南闖北當起了“背包客”,將爽朗的東北叫賣聲喊得震天響……現如今,小北河人不僅在家門口建起襪藝城,打造襪業集散地,還走出國門找銷路。

産業小鎮調查丨“襪業名鎮”小北河鎮:一雙襪子的進階之路

2020年1月7日在小北河襪藝城拍攝的各色襪子。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2019年,小北河襪業産業集群前往廣州參加春秋兩季廣交會。不少人從展會上看到商機:“國外市場大,除去關稅、運輸等費用,每雙襪子的毛利潤相當於國內市場的2倍以上。”這之後,小小棉襪流行起了“出國潮”。2021年,全鎮棉襪直接出口額2500萬元,通過浙江等地外貿商出口國外的銷售額接近5億元。

  如今,64歲的王新當起了國際“背包客”。2019年,他前往俄羅斯開設了一間120平方米的線下展示店,用於對外展示和交流。就像當初“第一個吃螃蟹”織襪一樣,他帶頭闖“外貿關”探路。

  去年4月,王新把一名大學生送到俄羅斯的展示店,手把手帶他熟悉業務。“新一代小北河襪業人會是什麼樣子?時間會告訴奮鬥者:未來會更好。”他説。

編輯:黃非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