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一根秸稈的“七十二變”
來源:遼寧日報  |  2022-02-10 18:02:02

  原標題:從前一燒了之,現在化身為肥料、飼料、燃料、基料、原料——一根秸稈的“七十二變”

  曾經,秸稈是種植業無用的副産品,往往作為柴火被付之一炬。

  然而近年來,隨著秸稈綜合利用水準的不斷提高,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秸稈從過去簡單的一燒了之,到今日採取5種主要方式開發利用,不僅僅是處理方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利用理念的提升,也是人們觀念的一大進步。

  來自遼寧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2020年,遼寧省秸稈理論産生量為2444萬噸,可收集量為2174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而2015年,遼寧省秸稈綜合利用率為80%。

  別小看這10個百分點的提升。于遼寧省而言,秸稈綜合利用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秸稈綜合利用提高量為21.74萬噸,相當於至少43萬畝玉米産生的秸稈可收集量。

  就地還田

  遼寧是全國糧食主産省,然而伴隨著秋糧收穫,遍地的秸稈一度成為雞肋——焚燒,破壞環境,有安全隱患;利用,不知從何下手,處理起來難度不小。

  從“十三五”開始,遼寧省吹響了秸稈綜合利用的號角,綜合考慮秸稈資源、産業基礎、發展佈局、農民意願、運輸半徑等因素,按照農用優先、多元利用、典型示範、整體推進、市場導向、政策扶持的原則,明確了秸稈綜合利用的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就地就近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全量化處置。

  就地還田是一大方向。

  據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還田作業主要是支持實施保護性耕作,讓秸稈就地進行肥料化利用。在具體操作中,遼寧省堅持政策扶持、市場運作,支持各類經濟主體參與處置,探索建立政府扶持、企業主體、農民受益的長效機制。

  在鐵嶺市昌圖縣亮中橋鎮,盛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盛鐵雍已連續8年做秸稈全量還田,探索出了秸稈就地消化、培肥地力的方式。

  盛鐵雍説,採取秸稈就地還田的方式不僅省時省工,還保水保墑,糧食産量和品質都有提升。一算賬,少了投入,多了産出,忒划算!

  放眼全省,遼寧省優先支持秸稈資源量大、秸稈直接還田利用潛力大的區域,實行秸稈直接還田整縣推進,既消化了秸稈,又促進了黑土地保護。

  昇華之旅

  如果説就地還田的秸稈實現了自身嬗變,那離田的秸稈則經歷了一場昇華之旅,變身燃料、飼料、肥料,實現了價值提升。

  燃料化是近年來秸稈綜合利用的新增長點,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已在遼寧省快速發展。

  據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具有諸多優勢。秸稈收穫期與供暖期正好銜接,將秸稈打捆存于地頭,隨用隨取,不佔用大量堆場,可切實解決農村秸稈亂堆亂放造成的村屯環境臟亂差和安全隱患等問題。秸稈鍋爐替代燃煤鍋爐,利用原有供暖管道,無須新增基本建設,可達到同等供暖效果。截至去年,遼寧省累計建設秸稈打捆直燃集中供暖工程126處,供暖面積達179.99萬平方米,年可利用秸稈34.4萬噸。

  飼料化也是重頭戲。遼寧省在肉牛、奶牛、肉羊等草食畜禽重點養殖區域,以牛羊標準化小區、奶牛生産基地、規模化飼養場為重點,提倡粉碎直接喂飼,鼓勵開展秸稈黃貯、氨化、微貯、壓塊、膨化、顆粒等飼料化利用,支持秸稈青黃儲窖、飼料加工等項目建設。

  此外,遼寧省還支持和鼓勵以秸稈為原料開展粗加工和精深加工,延伸秸稈産業鏈,支持利用秸稈生産非木漿紙、人造板材、包裝材料、降解膜等,實現原料化利用。支持利用秸稈作為基質栽培食用菌,實現基料化應用。

  科技支撐

  “五化”並舉、全量處置,離不開技術支撐。遼寧省組織瀋陽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省農業發展中心、省農業機械化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與試點縣、企業、農民合作社開展“科縣合作”“科企合作”,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著力破解秸稈綜合利用過程中的瓶頸問題。

  秸稈肥料化方面,省農科院優化秸稈還田綠色培肥、耕層構建抗倒耐瘠等技術,創制了苗帶少旋播種施肥機和條帶秸稈混埋作業機,集成了平原區玉米規模機械化豐産增效、丘陵區玉米集雨溝播機械化豐産增效等技術模式,實現了遼南濕潤區雨養玉米豐産與資源增效。

  同時,創新了翻免交替、秸稈炭化、堆腐還田等耕層品質提升關鍵技術,研發了耐低溫秸稈腐解菌劑産品,構建了以秸稈還田為關鍵技術的高産耕層構建綜合增效技術模式,讓種植戶從中受益。

  在科技的支撐下,秸稈不僅助力糧食生産,還讓畜牧業降本增效。

  在丹東果嶺規模化豬場,育肥豬吃上了遼寧祥和農牧實業有限公司生産的秸稈膨化生物飼料,替代15%至20%的精飼料後,豬的增重和全部精飼料飼養對比無變化,且提升了豬肉品質。遼寧祥和農牧實業有限公司的雙螺旋秸稈膨化技術屬全國首創,公司先後獲得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及軟體著作權30余項。

  科技賦能,産業升級。遼寧省將繼續創新思路舉措,強化科技與産業融合發展,探索構建秸稈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讓小秸稈更好地釋放大能量。(遼寧日報記者 李越)

編輯:黃非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