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如何推動東北振興破局
來源:經濟參考報  |  2022-02-22 15:49:13

  原標題: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新形勢下如何推動 東北振興破局

       近日,由東北大學與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承辦的“統籌安全與發展——推動東北振興新突破”專家座談會召開。多位專家表示,中國推動東北振興戰略應以統籌安全與發展為目標,緊抓擴大內需機遇、抓住智慧製造、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挖掘新動能,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

  推動東北經濟一體化佈局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從現實看,統籌東北地區安全與發展,需要在推動東北經濟一體化中尋求新動力,實現新突破,並由此提升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産業安全的能力。

  産業空間結構調整和産業佈局優化是重點。遲福林認為,要以東北經濟一體化形成安全穩定的區域産業鏈、供應鏈,明顯提升東北産業的整體競爭力。

  “作為老工業基地,東北工業基礎雄厚,製造業種類齊全、技術水準先進,工業成熟度高,産業鏈條完整,産業工人訓練有素,同時科教基礎好,擁有一大批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但這些優勢沒能很好加以利用。”遲福林説,産業同構、佈局不優的矛盾仍比較突出。例如,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都同時匯集了汽車、石油和化工、造船、航空、機床、風動工具、電線電纜、重礦設備等産業,低水準、重復競爭的矛盾仍比較突出,並成為制約區域産業鏈、供應鏈安全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的確,從全國評選出的25個先進製造業集群,東北沒有一個入選。資産利潤方面,2020年,黑龍江工業企業資産利潤率為1.57%,在全國排名僅高於西藏;遼寧和吉林分別排在23-24位。

  對此,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田雪原也表示,要以改革更新基礎工業為引領,重振東北工業基地雄風。早期東北工業資源型開採和原材料為主的基礎工業,造就了鋼都、煤都、煤鐵之城、汽車城、石油城等一系列産業城市。因此,基礎工業至今仍是東北工業的比較優勢,包括基礎設施優勢、産業優勢、人才和人力資本優勢,應打造基礎工業為基礎的現代化工業新高地。以瀋陽為中心,打造半小時基礎工業經濟圈,包括撫順、本溪、遼陽、遼中,一小時基礎工業經濟圈,加上鞍山、鐵嶺,形成新工業中心。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盛毅表示,東北振興需要立足加快發展的角度,提升一體化程度,培育新的增長動能。一方面,需要加大城市圈、都市圈的建設。另一方面,加快改革開放,推動創新一體化。最後,要在部分經濟社會領域促進一體化,包括要素流動、就醫、教育等。

  遲福林建議,把調整優化國有經濟佈局作為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的重要目標,爭取到2025年,國有經濟在推進東北産業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中的作用明顯增強,基本形成以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帶動民營企業發展的新格局。此外,建議參照粵港澳大灣區的經驗,在現行四省區行政首長聯席會議機制的基礎上,形成由中央領導牽頭、各省區市主要領導參與的高層次協調機制與高效的工作機制,並建立多層次的跨省區合作機制。

  挖掘數字經濟、智慧製造新增長點

  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鄭新立指出,要抓住擴大內需的新機遇,帶動東北振興的重大項目。他認為,東北可以從鄉村振興、傳統工業數字化項目、現代服務業發展項目、信息基礎設施項目四個方面集中發力。包括推動農業規模化、現代化;推動汽車、電力設備、化工設備、機床的數字化改造,形成新的長期增長點。

  抓住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紀玉山表示,以傳統優勢産業的轉型升級為突破口、推動製造技術和生産流程的數字化、網聯化和智慧化。突破數字信息壟斷瓶頸,最大限度地實現東北老工業基地數據共享。支持並引導區域內特大型骨幹企業轉型發展,實施“+互聯網”“+人工智能”戰略。

  紀玉山認為,數字經濟正呈幾何型增長,這是任何一個時代經濟從來沒有過的現象。2019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已達31.8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41.5%,中國作為網絡大國,數字經濟規模發展更快。東北是製造業的重心,下一步應激活沉沒成本,挖掘東北製造業的潛力。

  “重化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製造技術和生産流程的數字化、網聯化、智慧化、柔性化、個性化。”紀玉山表示,大數據、雲計算、計算機識別、機器深度學習等人工智能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是東北重化工業轉型的方向。同時,要加強數據産權制度建設,不斷提升東北振興的新高度。

  除了新智慧要素外,東北區域應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肖金成認為,推動東北振興,要培育經濟增長極,支撐東北發展,要在“點”上實現突破。例如,建設邊境城市,打造好的營商環境,形成要素流動的洼地。

  中國銀行原副行長張燕玲認為,東北創新中俄合作方式機不可失。一方面,經濟是基礎,實體經濟的互補、貿易供應鏈的穩固是中俄友好發展的基礎。東北可利用地理優勢在對外貿易、邊貿和跨境電商等服務貿易方面做文章。另一方面,金融是血液。可以選擇雙方地區性銀行開展多種合作,保證貿易、金融暢通無阻,有助於東北經濟的發展和保護結算支付安全。(經濟參考報記者 梁倩)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