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兩鄰”理念 推動扶殘助殘取得新突破 ——專訪瀋陽市殘聯負責人
來源:瀋陽日報  |  2022-05-13 14:43:27

  在5月15日第三十二次全國助殘日前夕,記者就助殘工作採訪了瀋陽市殘聯負責人。

  記者:5月15日是第三十二次全國助殘日,“助殘”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話題,很高興與您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市殘聯負責人:“助殘”是一個內涵很深、很豐富,外延很寬、很廣泛的體系,我們也在實踐中不斷學習。

  記者:請您簡要介紹一下瀋陽市助殘工作的基本情況。

  市殘聯負責人:從廣義“助殘”角度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瀋陽市已經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殘聯組織充分發揮作用”強有力的工作體系和“普惠+特惠”的政策體系,覆蓋了殘疾人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務的各方面、全過程,切實落實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的重要論述,殘疾人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從狹義角度看,“助殘”一般可比較直觀地理解為社會各方面對殘疾人的關心、幫助。當前,“弱有所扶”的理念在全市深入人心,全社會扶殘助殘的氛圍日益濃厚,僅從瀋陽市殘聯2021年統計數據看,全社會各級各類組織、志願者直接幫扶殘疾人3萬餘人次。

  瀋陽市有扶殘助殘的光榮傳統,且在這一傳統不斷發揚光大和傳承的過程中,特別注重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不斷深化其時代化實踐。特別是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踐行“兩鄰”理念、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有關工作部署,以“兩鄰”理念指導、牽動扶殘助殘,將認識引向了新高度,實踐呈現新發展,必將推動更全面、更精準地實現“殘疾人的事有人管,管得有條有理管到位;殘疾人的有人問,問寒問暖問到家。”

  記者:我們所探討的“助殘”是否可以理解為更多的是指狹義層面的?您剛才講到了以“兩鄰”理念指導、牽動扶殘助殘,這段時間,本報連載了“我是對門兒”專題,每件發生在殘疾人身邊的助殘事例都非常溫暖、感人,這方面請您介紹一下情況。

  市殘聯負責人:可以這樣理解,我們今天探討的主要是動員社會力量助殘。

  首先,關於“兩鄰”理念指導和牽動助殘,要對“兩鄰”理念的深邃內涵有深刻理解。全市殘聯組織以“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為契機,將對“兩鄰”理念的學習、詮釋作為思想解放的重要內容;在加深對理論、文化高度理解的同時,在“兩鄰”與助殘的結合、與殘疾人需求特點結合上下功夫,從“兩鄰”理念中找思路、找方法。

  2022年,市殘聯下發的1號文件,專門對這項工作作了部署。瀋陽市有很堅實的助殘實踐基礎和突出的助殘成效,特別是在組織專門性、集中性助殘項目、助殘活動方面,積累了很多有益經驗,解決了殘疾人大量的需求,尤其是“共性”需求,在這個基礎上,如何能夠更精準幫助殘疾人解決生産生活中個性化、特需化、日常化的需求,提供直面直達的暖心服務,是助殘又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可以説,“兩鄰”理念為我們實現助殘工作具有標誌意義的新發展、新突破,提供了更寬更深的思路和更高更遠的目標。

  要創設新的載體。全市殘聯組織正在開展實施的“我是對門兒”雙向選擇幫扶行動,正是殘聯組織以“兩鄰”理念為指導,在深化扶殘助殘方面的載體性工作,準確把握殘聯組織屬性,發揮“聯”的作用,將殘疾人身邊有助殘願望和熱情的各方面力量與殘疾人的日常需求更直接、更日常化地銜接。使“對門兒”成為殘疾人信任、可及可達的幫扶者,助殘者叫響“我是對門兒”;使“對門兒”成為愛心人士常態化幫扶的對象,殘疾人安心“我是對門兒”;使“對門兒”成為殘健同行的紐帶,雙方共情共促“我是對門兒”。以殘疾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與日常化、生活化助殘的良性互動和社會各方面力量與殘疾人共同踐行“兩鄰”理念的實際成效,助推基層治理現代化。

  記者:“我是對門兒”感覺特別生活化、接地氣,仿佛“對門兒”在敲門,在設計這樣一個生動的工作載體時,市殘聯是如何考慮的?

  市殘聯負責人:確實如此,“我是對門兒”是一個非常有溫度的場景,這種場景在過往中是比較經常化的,但隨著社會生活形態的變遷,“對門兒”意識、“對門兒”情感有所淡化。在設計組織這項工作中,我們首先從“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理念中找切入點,從“伴”的物理距離和“善”的情感共鳴兩個方面展開,“善”之親,“伴”之近,而親近必然是雙向互動的。“對門兒”具有雙面指向,一方面是泛指殘疾人日常生産、生活環境周邊有意願為殘疾人提供幫扶的愛心人士(或組織機構);另一方面指需要幫扶的殘疾人。“我是對門兒”是供助、受助雙方直觀化、常態化的情感和行為連接。

  其次,以殘疾人感受為考量。瀋陽市普惠性的涉殘政策體系是非常完善和有力的,但不同類別殘疾人由於身心障礙,他們的“日子”會遇到很多普惠性無法觸達,健全人難以體會的具體的、實際的“難”。“我是對門兒”就是殘聯組織延伸工作手臂,把殘疾人身邊的力量動員起來,著力逐步解決殘疾人生産生活中普惠性措施難以覆蓋的,日常化涉及特需、急需、剛需的困難事項,提供健全人習以為常而殘疾人由於身心障礙難以解決的日常之需,打通殘疾人民生服務的“最後一米”。

  第三,從助殘“供給側”實際出發,瀋陽是有大愛的英雄城市,社會各界、廣大市民具有很強的社會愛心和責任感,各方面扶殘助殘的主觀意願十分強烈,殘聯組織有責任、有義務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社會力量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在扶殘助殘中充分釋放其強大的正能量,在讓殘疾人受益的同時,不負助殘者的初心和情懷,殘健同向,必將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

  在實踐中,我們注重殘疾人主體作用,避免將殘疾人僅作為被幫扶對象的單一認識角度,立足於殘健同行、共促共進。

  記者:您提到“兩鄰”理念為我們實現助殘工作具有標誌意義的新發展、新突破,提供了更寬更深的思路和更高更遠的目標,這個應該如何理解?

  市殘聯負責人:“兩鄰”理念為扶殘助殘展開了廣闊的工作空間,為助殘者、殘疾人放大了資源整合轉化的廣度和深度。從需求方看,殘疾人普遍反映,“對門兒”為其做的“微實事”,解決了其犯難的“大問題”。目前,“對門兒”為殘疾人做的日常化“微實事”包括出戶助行、生活照料、跑腿代辦、助學助教、愛好引領、權益維護、心理疏導、技能傳授、平安守護、應急救助等各方面,這些“微實事”,無不體悟了殘疾人的切身感受,正是在這些“微實事”的感受中,殘疾人感恩社會、回報社會的樸素情感更為豐沛和真切。在工作中,我們發現一個令人深思的獨特現象:獲得“對門兒”幫助越多的殘疾人,其自強不息的精神越強烈,而並非一般邏輯所認為的,越是需要他人幫助的人,其內心越消沉。這應該就是“伴”的行動、“善”的高度形成的良性循環所體現出超越性的價值。

  從助殘者看,目前“對門兒”的報名十分踴躍,其中有個人也有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報名的個人來自各行各業,有專業人員、大學生,也有普通的打工者、家庭主婦,年齡最大的69歲,最小的10歲。各級殘聯組織的日常工作中,有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做助殘者與殘疾人的對接、聯絡、溝通工作。我們每天都被這些主動報名的“對門兒”們的愛心、激情和責任感所感染、感動。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助殘者的數量是可以統計的,而他們為殘疾人,為這座城市奉獻的寶貴精神財富、正向力量是無限的。

  對殘聯組織來説,發揮“聯”的作用,在工作中不斷深化對組織屬性的再認識,在殘疾人工作社會化實踐中,在與殘疾人更具體、更貼心的共情中,找到殘疾人、找到被殘疾人需要的感覺,進一步提升了參與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能力,必將為殘疾人事業的長遠發展,為殘聯組織更好服務全市振興發展大局、更好服務殘疾人帶來不竭動力。

  記者:本輪疫情發生以來,我在採訪過程中,聽到了一些“對門兒”幫助殘疾人的事。在特殊時期,“對門兒”真的很給力啊!

  市殘聯負責人:疫情防控期間,“我是對門兒”的聲音更頻繁,助殘者“對門兒”有牽掛,殘疾人“對門兒”“心裏有底兒”,“對門兒”可及可達、直面直達。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助殘者為殘疾人提供臨時照料、購買生活用品、聯繫核酸檢測採樣、家電維修、理髮、送藥等各類幫扶3.4萬人次。特殊情況下,一聲聲“我是對門兒”傳遞的愛和溫暖令人動容。

  記者:聽了您的介紹,我們對殘聯組織在踐行“兩鄰”理念的實踐中所做的工作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認識。請問這項工作下一步還有什麼安排?

  市殘聯負責人:“我是對門兒”踐“兩鄰”,作為全市殘聯組織“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已經被納入重點工作中,要在供助、受助雙方對接的精準度上再“用心”,在挖掘和實踐這項工作的精神文化內涵上再“用功”,在建立長效機制上再“用力”。一是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建立“兩個檔案”,根據殘疾人需求情況,分類建立“對門兒”受助者需求檔案;梳理各方資源,歸類建立“對門兒”助殘力量檔案。綜合考量多種因素,以“一對一”或“一對多”或“多對一”等多種形式結成幫扶“對門兒”。二是要更加突出重點。將一戶多殘、老殘一體、病殘一體、孤殘重殘、老年人照料殘疾人子女、困難殘疾人等作為服務重點,覆蓋有服務需求的殘疾人及其家庭。三是與“四零”社區創建、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緊密結合。

  記者:今天與您交流非常有意義,相信全市殘聯組織踐行“兩鄰”理念,扶殘助殘工作一定會做得更好。

  市殘聯負責人:全市殘聯組織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切實踐行“兩鄰”理念,立足組織職能,推動扶殘助殘工作取得新突破。(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封葑)

編輯:王巍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