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摸清近6萬部古籍家底
來源:遼寧日報  |  2022-05-13 10:24:35

  原標題:遼寧省摸清近6萬部古籍家底 《抱朴子·內篇》《揚子法言》等553部已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遼寧_fororder_80356aa2-503f-4a6d-809f-bf91cedb5c0e

修復師王斌正在整理破損的古籍書頁。 供圖 遼寧省圖書館

  核心提示

  作為文化大省,遼寧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古籍藏量豐富、年代久遠、版本珍貴而備受矚目。在已公佈的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遼寧省共有553部古籍精品入選,2021年《遼寧省二十六家收藏單位古籍普查登記目錄》正式出版,標誌著遼寧省摸清了古籍家底——1912年以前的古籍58533部。自2007年以來,省古籍保護中心的“巧手”們累計修復古籍近20萬頁,包括《永樂北藏》《龍藏》《禦制盛京賦》等多部古籍;古籍再生性保護和數字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已經發佈古籍 2500余部全文影像,過去藏身於庫房裏、少人得見的古籍正向社會大眾敞開心扉。

  古籍普查中屢有新發現

  古籍普查還可能有新的發現嗎?遼寧省圖書館古籍文獻中心主任劉冰的回答是肯定的。

  藏于遼寧省圖書館的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唐仲友台州庫刻本《揚子法言》身份的確認,在古籍普查中曾引起國內有關專家的高度重視,被列為古籍普查中的重大發現。

  類似的發現還有宋版藏經殘卷,這一古籍已經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016年,古籍保護工作者還在雜物中發現了一批殘破的碑帖拓片,經過認真清理,竟然整理出1000余件碑帖拓片。

  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組織全省30家古籍收藏單位,對1912年以前的古籍收藏進行普查,完成全省58533部古籍的登記,《遼寧省二十六家收藏單位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在2021年正式出版,摸清了家底,有利於遼寧省更加有針對性地保護古籍。

  此外,遼寧省積極參加《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申報,在目前公佈的6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遼寧省共有宋刻《抱朴子·內篇》、南宋台州庫刻本《揚子法言》等553部古籍精品入選,遼寧省文旅廳還組織開展了4批《遼寧省珍貴古籍名錄》和“遼寧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申報評審工作,全省共有3179部珍貴古籍入選。

  修復古籍近20萬頁

  明代《裝潢志》裏講“不遇良工,寧存故物”,説的是古籍修復如果處理不當,反而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2009年,遼寧省古籍修復中心成功入選首批12家“國家級修復中心”,2014年成立了“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遼寧傳習所”。2021年,遼寧省圖書館正式取得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

  如今的遼寧省古籍保護中心依託省圖書館,建立起了一支業務精深、老中青結合的修復人才梯隊。自2007年以來,他們累計修復古籍近20萬頁,修復了包括《永樂北藏》《龍藏》《禦制盛京賦》《禦制增訂清文鑒》等多部古籍。

  據介紹,繼遼寧省圖書館2008年入選第一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以後,瀋陽市圖書館、大連市圖書館、遼寧大學圖書館、省博物館、省檔案館、瀋陽師範大學圖書館、旅順博物館和瀋陽慈恩寺相繼入選,古籍保護水準大大提高。

  遼寧省圖書館搬入新館後,善本古籍採用木制書櫃、樟木匣加以保護,普通古籍採取鋼制密閉書架,樟木隔板,能很好地起到防蟲、防塵和防光的作用;古籍和特藏書庫採用恒溫恒濕的中央空調來控制庫房的溫濕度,可以常年將溫度控制在16℃至22℃、濕度控制在45%至60%的最佳狀態。

  古籍良好的保存狀態為合理利用提供了最基本保障。

  再生性保護讓古籍“活起來”

  劉冰説:“我們覺得古籍保護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而是挖掘文獻信息資源,服務社會,展現遼寧歷史文化底蘊。”

  館藏精品古籍再出版便是遼寧省圖書館實施的一項古籍再生性保護措施,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遼寧省圖書館藏陶湘舊藏閔淩刻本集成》。這部高倣真全文全彩影印重新出版的古籍,讓人們得以重見閔淩刻本的神采。

  2017年5月,遼寧省圖書館“中國古籍”數據庫首次在線發佈古籍數字影像101部,此後又探索建立了“遼寧珍稀古籍數字化閱覽平臺”,截至目前已經發佈古籍 2500余部全文影像,數據容量達71TB。

  同時,遼寧省有關單位經常組織古籍宣傳推廣活動,如舉辦了“楮墨菁華 內府縹緗——館藏清代內府刻書展”“儒家印象——孔子暨七十二弟子圖像展”等,讓普通讀者走近古籍,了解古籍。

  古籍保護工作者還深入大學校園,舉辦了“走近古籍——品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活動,讓學生們親身體驗中華古籍在裝訂以及拓印方面的技藝。(遼寧日報記者 郭平)

編輯:黃非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